6月9日下午,遂宁市船山区和平西路社区的30余名市民来到社区活动室参与社区科普大学活动,遂宁市风湿瘫痪病康复协会的工作人员向市民展示了急救技能——这是遂宁市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之一,旨在请专业社会组织为市民提供综合内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饮食、医疗健康知识。
根据遂宁市财政局编制的2015年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与预算,今年遂宁市本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达到3.13亿元,包括5大类60项服务项目,购买资金较2014年增长56%,项目净增26项,政府服务市场活跃程度明显提升。
“一石三鸟”背后的尴尬
2013年,遂宁拿出4469万元资金试水,由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民政局等部门编制了政府购买服务的九类17个项目。2014年,项目扩充到34个,涉及资金超过2亿元。遂宁市政府大账是怎么算的?
在遂宁市财政局局长陈伐看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是“市民享受良好服务、政府省事、市场获利”的划算买卖,“遂宁市河东新区购买市政管理就是范例之一”。据介绍,通过与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合同,河东新区市政部门管理岗位减少至15个,年支出约一千万元,其中养人费用不到10%,而对比老城区,同样的工作,支出是河东新区的四倍。“因为是买卖关系,买方提要求更有底气,卖方履行合同更加尽心,这样的市政管理让河东新区成为遂宁一景。”
但陈伐也坦言,看似“一石三鸟”的政府购买服务推动起来并不容易。“‘一石三鸟’树立的是新的利益格局,必将触动既有利益格局,加之遂宁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有限,这就出现了买家‘不放权、不放心’而卖家‘接不住、做不好’的尴尬。”
虽然今年报的项目已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目录,但遂宁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刘冬仍有些担心。去年,该单位购买服务项目涉及金额较大,需要招投标,但却因为没有合格的承接主体,流标了两次。“代理公司宁愿不赚钱也不愿继续给我们做招投标了。”
预算机制“逼”买方放权
政府购买服务需破除财政既养人又养事的传统模式,找好突破点是关键。陈伐介绍,遂宁采取的是财政预算倒逼机制,要求各部门的财政预算作出后,以“应买尽买”为原则筛选出能够纳入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财政局复查后可提出扩充项目的建议,如果部门不采纳财政局的建议,需说明理由,财政局不认同的,将提交政府常务会决议。此外,购买项目确定后,资金不直接拨到购买主体,待购买主体按照规范程序确定承接主体并签订合同后,财政再拨付资金,并由购买主体依据合同约定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到承接主体。
“虽然都是在既有的预算中调配资金,但预算倒逼机制推动部门参与到政府购买服务工作中来,这是最好的宣传和培训。”据陈伐介绍,今年,部门自愿购买服务涉及的资金量约是去年的5倍。
此外,充分的市场竞争能节约政府购买服务的成本。以2014年度的公积金审计为例,批复的预算经费是5万元,但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最终购买该服务只花费了3万余元。
成立专业中心培育“卖方团队”
2012年8月,遂宁出台第一份与政府购买服务有关的文件,对“卖方”资质提出法定、信用、能力、专业资质四点要求,但用这四个要求一“量”,不少社会组织都“腿短”,无法承接“订单”,为此,2012年9月,遂宁成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培养壮大“卖方团队”。
遂宁市社会组织培育中心主任田贵凡认为,虽然“短腿组织”承接能力有限,但还是得给予“实习”项目,让它们在项目中成长。“中心以5000至2万元小额资助开展了‘草根公益行动’,帮助社会组织发现需求、尝试服务、培养人才、形成经验,通过4批次的项目牵引,如今,全市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收入相较2013年实现了翻番。”
遂宁慈航社会工作服务社即是在中心培育中“长大”的社会组织之一。“刚开始只有我一个人,要做活动,只能找志愿者帮忙一起去做调研,发现需求。”慈航社会工作服务社主任王金城介绍,如今,服务社已有工作人员7名,承接项目7个,涉及资金50余万元。今年年初,服务社还成为中央“独居纯老贫困家庭社工关怀计划示范项目”的承接组织之一。
王金城介绍,他和服务社的目标是以社区为单位,承接更全面的社会服务。但人才是横在王金城面前的一道坎,“服务社取得社工资格的工作人员仅两名,由于属于半公益的社会组织,薪酬有限,招人也较难。”
而这也是遂宁发展社会组织的长期“痛点”。据田贵凡介绍,目前,遂宁取得社工资格证的仅有54人,其中只有20余人在社会组织工作,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更是屈指可数。“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即是推进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从领军人物、从业人员、志愿者三个层次打造相对稳定的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田贵凡同时建议,推动社区体制改革,将社区服务向社会组织倾斜,将各部门“安插”在社区的力量向专业社工转变,让社区居民接受到更好的政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