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 20”芦山地震重灾区成都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安置点“沫江山居”,28套中式小楼次第展开,建筑风格简约清新,空间形态依山就势,与周遭自然山水浑然一体。
据了解,为了让受灾群众既住上好房子、又过上好日子,成都坚持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方法,统筹推进地震灾后重建,基础设施、住房重建、产业发展一起规划一起实施,提升乡居魅力,做强产业支撑,促进群众增收,合力打造幸福美丽新村。
沿着一条近3米宽的柏油游道,记者来到“沫江山居”居民石月芳家中。“我家5口人,分了两套170平方米的安置房。一套租给旅游公司做乡村旅游,另一套自住,剩余两间房也按游装修成客房,加入‘沫江山居’乡村酒店联盟分享游收收益。”
现年55岁的石月芳说,她现在是家里挣钱最多、也最轻松的人,“房屋租金、旅游接待、务工收入、涉农补贴等加起来,每年增收4万元没啥问题,还不用在外面日晒雨淋”。
据“沫江山居”项目负责人张杨介绍,通过企业租赁经营、农户以房入股、农户加盟自营等经营模式探索,目前乡村酒店已拥有接待床位44张。下一步,还将依托附近的美丽乡村,带动全市发展乡村酒店床位1000张,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多元增收。
为进一步促进产业重建,成都加快机制创新,推动适度规模经营。邛崃市统筹办主任江小林说,针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存在地块“插花”、土地流转风险较大、农民收益难保障等问题,邛崃市探索了土地“预流转”等创新举措。
在邛崃市水口镇公龙岗安置点,钟山社区引导群众以预流转方式,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预流转”协议650亩,在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吸进多家企业前往洽谈,最终成功引进投资5000万元,建设“四川省青少年科教产业园”项目。
据钟山社区党支部书记叶凤英介绍,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整个产业园全面建成后,可形成一二三产业充分互动的多元化经营特点,可以吸纳农民就地务工约800人次,实现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