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是推动成都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支撑。2015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取向,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园区是产业的重要载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以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发展为支撑。昨日,记者从市工商局、市品联办获悉,我市首次发布了《成都市工业园区品牌发展报告》。
园区品牌成为稳增长强劲动力
《报告》披露,工业园区品牌战略工作推进实施以来,各区(市)县根据园区产业定位、优势产业和品牌发展状况,建立了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梯次培育目标,形成了“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推荐一批、认定一批”的品牌良性发展体系。工业集中发展区不仅是成都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发展区,也成为了成都企业自主品牌和优势产业品牌的重要承载区,培育了一批知名度高、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截至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企业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2.34万件,占全市注册商标总量的15.7%;驰名商标累计59件,占全市总量的60%;四川省著名商标累计302件,占全市总量的54%,成都市著名商标累计273件,占全市总量的45.2%;四川名牌产品累计308件,占全市总量的53.8%。
工业园区高端产业品牌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积聚形成了全市工业经济创新驱动和“稳增长”的强劲动力,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53家驰名商标企业(59件驰名商标)2014年全年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72.24 亿元,纳税总额265.78亿元。
品牌建设促进园区产业升级
成都市品联办及成员单位积极发挥品牌联席会议职能优势,紧紧围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战略定位,紧密结合成都发展“园区工业”思路,积极拓展品牌工作领域,把品牌战略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深入推进工业园区品牌发展战略,统筹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和政策,支持园区培育重点优势企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品牌建设在促进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成都市目前已形成了以国家级工业园区为先导,省级工业园区为支撑,市级工业园区和特色工业点协同发展的基本格局。截至2014年底,全市有各类工业集中发展区21个、工业点12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12个、市级开发区7个。近年来,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态势良好。截至2014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50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8.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64.6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8.61%;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08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90.22%;工业增加值增幅13.3%,较全市平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发展定位,成都市工业园区产业集中集聚发展的态势日益明显。《成都工业产业发展指引(2013-2015年)》,优化明确了主导产业和重点支持产业,构建起“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统筹工业发展布局,形成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梯度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第一圈层按照“转二优三”的要求,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都市工业和工业总部经济。第二圈层近郊区县按照“强二兴三”要求,大力发展汽车制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同时,积极培育与先进制造业相配套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一、三圈层联动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第三圈层远郊市县按照“兴二优一”要求,主动吸收一、二圈层溢出的生产要素,大力发展石化、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优化发展食品、家具、服装、制鞋等特色优势产业。
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 服务扶持
园区品牌发展不能单靠企业主体,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
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三产融合、高端高质、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成为新常态。市品联办主动顺应这一趋势变化,把培育发展工业园区高端产业品牌作为统筹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市工商局、市经信委等市级部门和各区(市)县政府、园区管委会积极创新机制体制、扩展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扶持,科学规划并统筹推进工业园区品牌战略工作,有效助力先进制造业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
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为扎实推进、科学指导全市工业园区品牌建设工作,农业、经信、商务、工商、质监、科技、统计等部门及各园区管委会通力协作,深入开展工业园区企业商标、专利注册和保护,品牌创建和管理运用状况等摸底调查,听取园区管委会和园区企业在品牌发展方面的需求和建议,制订下发了《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品牌战略工作实施意见》,协同相关成员单位整体推进园区品牌建设。市品联办、市工商局充分发挥“品牌专家服务团”的智力优势,高质量地组织编撰了《成都工业园区品牌工作推进研究》、《基于区域经济的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城市品牌研究》、《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品牌工作服务指南》、《企业品牌战略指南》等研究报告,为科学规划和指导全市工业园区品牌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全市工业园区品牌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各工业园区陆续建立“品牌战略工作指导站”,通过组织开展商标注册保护、品牌管理运用、市场营销等专题培训和专家“一对一”重点帮扶,切实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品牌创建、运用管理、维权保护和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从2013年起,在全市开展园区品牌战略示范工作,筛选确定6个工业园区及1000家重点培育企业,重点推进工业园区重点优势企业品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的培育发展和价值提升。
培训指导、政策扶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集中培训和分层分类指导。对中小企业和成长型新兴企业,通过组织商标知识、品牌管理运用等讲座,着重帮助其强化创新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提升商标、品牌等基础管理水平;对行业龙头企业和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开展驰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申报培训、企业品牌整合营销案例评析、专家“一对一”指导等,着重帮助其解决制约品牌提升和市场拓展增效的难题;对外向型企业,通过举办欧盟知识产权实务培训、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保护讲座等,着重帮助其了解国际贸易、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用好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在政策扶持方面,市政府出台的《促进当前经济平稳增长的二十二条措施》,明确了对争创驰名商标等品牌的企业予以奖励扶持;工业主管部门、各区(市)县政府在一系列产业政策中,进一步增添、完善了相关配套措施,整合调动资金、资源和政策扶持手段,有效激励扶持品牌创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增效。2014年,全市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的16家工业企业,落实奖励480万元;对采购名优产品的55家工业企业,奖励877.51万元;对73项战略性新兴产品资助资金3650万元。
营销推广、加强保护——积极搭建品牌营销推广平台,鼓励和帮助园区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搭建地方产品协作配套平台,甄选工业园区优势品牌产品进入《地方名优产品推荐目录》;搭建展会品牌营销平台,组织企业参加高端展会和品牌推广活动并给予参展补贴支持,鼓励园区品牌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搭建品牌宣传平台,整合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资源,设置品牌公益展示设施,精心组织开展园区品牌工作及“成都品牌形象”宣传展示,营造“企业塑品牌、政府推品牌、消费认品牌”的良好氛围;搭建知识产权融资平台,支持、指导园区优势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作价入股、转让等无形资产价值转化途径,促进技术创新和生产规模扩大。
在园区品牌保护方面,按照“属地负责、联动维权”的原则,建立园区企业品牌维权联动机制。依托工业园区“品牌战略工作指导站”常态化工作平台,加强同园区企业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互动,采用发放商标注册建议书、品牌策略提示书、行政告诫书等方式,指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规范管理和科学运用。严厉打击假冒侵权等违法行为,主动对接园区重点企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构建政企互动的打假扶优机制,切实加强品牌维权,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和保障园区企业品牌持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