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岳石刻名动中外
2015
04/09
16:10

“上承石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四川安岳石刻自古以来就收到广泛关注。2008年安岳石刻传统工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是让安岳石刻名动中外。

安岳是一个石刻大县,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居于“上承石岗、龙门石窟,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地位。安岳民间石刻工艺是中国石刻雕塑的缩影,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工艺流程复杂,既有造像敦朴、线条粗犷的魏晋风骨,又有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形象;既有宁代的工细华美,又有五代的小巧玲珑;既有佛教故事,又有儒道思想。具有较高的文物、美学价值,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岳石刻始于南北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时期。其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溶道教造像于一炉,大多数是摩崖造像。造像风格除少数保留了造型纯朴,线条粗犷的魏晋风骨外,大量的都属于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形象,也有一些具有工细华美、璎珞满身的宋代特征。这些造像,除反映佛院世容外,也从不同角度折射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和世俗生活。

在雕刻时,安岳古代的能工巧匠大胆地突破了宗教仪式的束缚,充分利用地形山势,运用力学、光学原理,依崖雕凿,以独具的匠心和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石窟艺术,闪烁着华夏文化熠熠的光辉。其中卧佛院、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孔雀洞、千佛寨、圆觉洞、木门寺、玄妙观等9处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以后,安岳石刻逐步走向衰落。明清时期造像规模小,数量少,技术差,特别是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十年浩劫,安岳民间石刻工匠根本不敢涉及石刻工艺,安岳石刻几乎成了一片空白。为了挽救这非物质文化遗产,1992年,在安岳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四川省安岳县石刻艺术总公司成立。集聚了全县民间石刻艺术,艺人们在吸取安岳古代石刻精华上,大胆创新,在县内外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价值性、观赏性较强的摩崖石刻造像、圆雕、塔雕、壁雕等作品和石刻工艺品,受到了社会各界喜爱。安岳石刻艺术总公司副总经理石永恩创作的石狮、佛像、菩萨深得安岳唐宋石刻的真谛,被称为安岳石刻的现代传人。安岳石刻终于得到了继承和发扬,焕发了青春与活力,放射出瑰丽的光辉。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