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今年是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开局之年。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地域广阔、区域间产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有效的产业协调合作机制尚未建立,相关省市沿江开发战略规划的主导产业极为相似,经济互补性不强。因此,亟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东中西蓄势待发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区域创新成效显著。
上海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聚集效应得到凸显;江苏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排头兵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作用;浙江基于块状经济的集群创新特点,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主力军的特点,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环境。
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形成了区域产业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
安徽通过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形成了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江西抓住国家沿长江开发开放和建设京九经济带的契机,实施南北双向推动战略,形成了全球有特色的新型材料等工业;湖北则依托国家光电子通信产业的研发基础和产业优势,大大提升了光通信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湖南积极推进长株潭“两型”试验区改革建设,通过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使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耗型、传统工业主导型格局有了大的改变。
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
四川省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形成了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创新资源优势和特色农业的高技术资源优势;重庆借助非常丰富的国家军工资源,充分发挥军工企业产业溢出、技术溢出和人才溢出的效应,逐步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军转民技术交易平台;云南依托区位优势,通过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了滇中产业新区的建设;贵州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已打造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
协同发展三大障碍
其一,区域竞争压力较大。
从产业竞争来看,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自成体系,缺乏合理有效的分工协作,各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情况日渐严重。
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内主导产业呈现出趋同化发展态势,缺乏经济互补性,往往几个城市都将同一个产业或同几个产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在承接相关产业梯度转移、产业同质化、产业资源争夺等方面存在着较强的竞争关系。例如长江经济带内的十堰、上海、武汉、重庆、南京、芜湖、南昌、成都等地,几乎都把汽车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
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小而全,大而全”的产业和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使长江经济带上下游之间产业分工联系的网络体系也远未建立起来。
其二,区域创新资源聚集程度呈现出巨大的鸿沟。
长江经济带内国家级高新区数量占全国的39%。从国家高新区在长江经济带的分布看,截至2012年底,在全国106家国家高新区中,江苏省拥有的国家高新区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共计10家;其次为湖南,拥有5家;最少的为重庆与贵州,各有1家。
从2012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聚集指标增长情况来看,长江经济带所覆盖的11个省,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与增加值的比例,东部地区为9.3,中部地区为3.4,而西部地区为-23.3;各类研发机构数量上,东部地区为23.8,中部地区为13.0,而西部地区为16.1。
其三,协同发展道路维艰。
从沿江开发看,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都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沿江开发战略。由于缺乏系统化的、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这些省市的开发战略基本上以省级行政区划为范围,各自为政、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整体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从发展动力看,土地、政策、劳动力等要素驱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模式受到极大挑战。现阶段,需要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促进通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沿江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幅提高服务业比重;上中下游要素合理流动、产业分工协作,培育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