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果 四川泸州报道
泸州市在2014年第三季度以11.1%的GDP增速,位列四川省各市州第一名,这在泸州支柱性产业——白酒遭遇市场“寒冬”的背景下显得并不寻常。
但GDP增速并不能反映泸州经济的全貌——一个可以证明的例子是,由于统计口径原因,作为泸州支柱性产业的白酒销量和利税情况并未纳入GDP增速统计,而2013年泸州酒业利税总额下降11.9%。因此在泸州GDP保持高增速的背景下,也暗含隐忧。
泸州市发改委副主任伍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2年泸州列为四川省地级市中唯一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后被给予的一系列政策红利,将成为未来泸州经济转型的重要依托。
发挥政策红利优势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或末期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的70%以上的城市。2008年、2009年、2012年,中国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泸州是在2012年被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也是四川省众多资源型城市中,唯一一个入选的地级市。
泸州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地的天然气资源已经开发殆尽——根据《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2年-2015年)》,截至2012年,泸州累计采气已达591亿立方米,占可采储量的97%。
泸州的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对泸州的化工行业影响较大,在2009年至2011年年间,泸州市化工业的平均开工率仅在50%左右。“最近两年,随着天然气引进以及价格调整,泸州的天然气供应相对于前几年有所好转,如泸州化工支柱性企业泸天化(000912,股吧)的开工率回升到80%。但由于化工行业低迷和燃气价格上涨,化工行业依然亏损严重”,伍勤说。
在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后,泸州获得了国家以及四川省的一系列政策支持。而在政策红利中,最令泸州看重的是每年超过两亿元人民币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
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财政部制定《2012年中央对地方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管理。(补助期限)纳入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范围的市(县、区)第一轮补助期限为4年;4年后,根据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情况的评价结果,转型没有成功的市县继续延期5年;转型成功的市县按照上一年补助基数分3年给予退坡补助,补助比例分别为75%、50%和2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每年将获得中央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2亿元以上,2011年到2013年期间,泸州获得国家转移支付资金8.9亿元。
“由于国家并没有框定该资金的使用范围,因此给予了泸州很大的自由支配权”,消息人士称,“比如泸州将一部分用在了城建改造方面,弥补了原有的资金不足,可以说泸州非常看重每年中央的这笔转移支付。”
重新确定产业体系
此外,泸州重新确立了9大产业的共同发展体系:现代农业、白酒、化工、能源、机械、现代医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其中,现代医药产业也被视为泸州9大产业中的一匹“黑马”,该产业发展目标是,计划到2016年,主营收入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6.7%,高于该市任何一个产业的增长速度。
在白酒方面,伍勤表示,目前白酒受政策影响主要表现在高端白酒,泸州在前年便开始研究白酒的结构,进行调整。重点推出中低端白酒,“所以说泸州白酒的实际销量在增加,只是高端酒的销量下降。而由于GDP统计口径原因,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不大,只是影响地方利税”。
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天然气资源开采逐步退出,2013年天然气资源采掘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0.33%,比2010年下降了0.37个百分点。
四川省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骆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四川省近几年提出了“多点多级”发展思路,目的是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外,培育出更多经济实力强的城市群。而以泸州、宜宾、自贡、乐山为代表的川南城市群,由于地理位置介于成都和重庆之间,且目前经济总量在四川位列第二,因此最有可能成为四川另一个经济增长极。
“2020年4个城市超万亿,可以在成都和重庆两个超级城市之间起到支撑作用”,骆玲说,“但如何承接成都和重庆两个城市的功能转移,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思路也给泸州带来了新的产业思考。“如泸州在服务行业的优势,医疗卫生,除成都以外的优势很明显。我们的计划是把云贵大量的人员吸引到泸州来就医,未来在医疗发展还会投入巨资”,伍勤说。
但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同时要解决就业等民生问题。因为传统矿产开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矿产资源枯竭后,伴随着的是大量的矿工失业。因此很多资源枯竭型城市新的产业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而非简单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这也成为泸州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市还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5万人,转型企业近6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