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作坊”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从“孤帆独舟”到“联合舰队”……近年来,广元青川传统农业格局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潮中逐渐被打破,逐步建立建全了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青川农业正向着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科学化的现代农业方向挺进。
近日,记者来到青川,所到之处犹如一幅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美丽画卷令人留恋忘返:别具一格的农家小院镶嵌在山水之间,时而泉水叮咚,时而溪水潺潺;蜿蜒缠绵的农业产业带星罗棋布,勤劳的青川人正从脚下的土地上体味着不同时代的幸福。
特色农业:从星星点灯到金光万丈
青川是全国生态示范县,境内山峦重叠,白龙江等多条河流穿境而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春迟、夏短、秋凉、冬长,山珍资源十分丰富,为发展食用菌产业提供了稳定而广阔的空间。特别是黑木耳更加享有盛誉,素有“黑牡丹”之称,“青川木耳香天下”也就成为人们争相传颂的佳话。
在该县柏杨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看着朵朵黑木耳换来的一沓沓的钞票,村民赵桂兰更是喜上眉梢:“我家种了六七亩地的木耳,去年收了卖了6万多元,是2012年的一倍多……”在青川县,像赵桂兰这样的木耳大户还有很多。在他们眼里,黑木耳开启了当地农民的“梦之门”,千年“耳海”成为山里群众致富的聚宝盆。柏杨村村主任赵加贵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目前,全村13个社,167户人家,有80多户在种黑木耳,种植面积达数百亩,仅木耳一项,人均比震前增收2000多元,村民在追梦的道路上劲头十足。”
近年来,青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产业发展,通过积极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对木耳等食用菌种植集中区通过外引内联的方式助农增收。他们按照“统筹规划、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相继在板桥乡、三锅乡、骑马乡等9个乡(镇)建立起了食用菌产业化生产基地,使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引领了林业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食用菌种植也由过去的“星星点灯”变成了“金光万丈”。
品牌农业:从孤帆远影到飞出国门
现如今的青川,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川,一个个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骨干产业正在形成,农业的各个市场元素也正在组合、发力。目前,“青川竹荪”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县地标产品达到5个;“唐家河蜂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白龙湖牌七佛贡茶”获“四川名牌产品”,“山客牌”商标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品牌效应在不断增强,许多“青川山珍”正成为“老外”们争相抢购的香饽饽。
在三锅乡现代农业园区,当地引进了蘑菇加工公司——四川唯鸿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创建的“唯鸿”生态绿色菌类食品品牌,形成了西南最大的集食用菌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基地,占地1200亩,年产值近2亿元。公司董事长陈善民说:“我们公司主要做香菇加工,包括切成各个规格的颗粒、烘干蘑菇等,产品全部销往韩国,目前三锅全乡的蘑菇都不够用哦。”
据了解,青川今年将启动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三级构建”计划,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县,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强县,并大力抓好示范带动,计划每个乡镇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片1000亩以上。
集团农业:从单打独斗到联合舰队
为打破过去农业产业单打独斗的格局,除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游经济外,该县还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建成了青溪现代农业、三谷现代农业、白龙湖水产、蒿溪茶叶等示范园区,银杏、山珍食用菌等六大特色集团产业提质增效,发展规模、产量、产值均实现大幅增长。记者在该县产业分布图上看到,以蒿溪乡为中心,以孔溪至房石为主线,累计20多万亩茶叶产业带基本形成,覆盖32个乡镇、3.08万户茶农124670人。全县人均1亩以上的茶叶专业乡14个,人均茶园面积2亩以上的茶叶专业村16个,人均茶园面积3亩以上的专业村8个,基地规模排序在全省前10位,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优势茶区。
县委副书记、县长罗云告诉记者,该县农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新培育亿元龙头企业2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4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1家,总数达到124家;全县建成农业科技示范片2.8万亩,培育科技示范户700余户。成功创建为“四川省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县”、“省级林业产业强县”、“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县”。
“要想富,家家都种银杏树。”该县在发展集团化农业道路上,还深入推进“银杏富民工程”,累计栽植银杏330.7万株,达到了人均栽种10株银杏树的目标,银杏树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记者 刘保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