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温江制造变“智造”园区明年升千亿级
2014
09/04
11:20

原标题:温江制造变“智造”园区明年升千亿级

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完善的道路基础设施。

22年的逐梦之旅,“温江造”悄然渗入每一个生活瞬间。

一杯捧在手心的奶茶、一块美味饱腹的面包、一粒恢复健康的药丸、一个出行必备的充电宝……在你可预想的每个生活场景,都充溢这些“温江造”的身影,他们还带着耳熟能详的“头衔”,统一企业、康师傅、青岛啤酒、香飘飘、海思科药业、科创药业、品胜电子、中立数据……

1992年,统一企业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入驻位于温江的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历经20余年发展,园区已然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聚集了以康师傅、科创药业、品胜电子等各类企业1200余家,其中,光世界500强企业就有5家,赢得了“聚宝盆”的美誉。

一张喜人的成绩单,更能昭示其含金量——2013年,温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5.5亿元。园区经济总量达560亿元,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417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约119亿元。今年1-7月,园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329.26亿元,同比增长17.3%。

“‘温江造’是盘活经济发展的秘诀,但‘造’绝非只有单一含义。”为何温江能捧得“四川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的桂冠?作为三巨头之一的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自有它的秘密武器,“单纯的生产制造是无法赢得市场,多元发力的产业格局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正在从‘温江制造’转型为‘温江智造’。”

聚宝盆 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

平凡与伟大,看似风牛马不相及,却都是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的“标签”。说它平凡,是它在生活中的“高出镜率”,饮料、面包、药品等无一不是生活必需;说它伟大,是它多出自明星企业,数年来的努力耕耘才换得了响亮的金字招牌。

1992年,颇具盛名的统一企业,成为入驻园区的第一家明星企业。紧随其后,品胜电子、科创医药、科伦药业、雷迪波尔、统一企业、康师傅、青岛啤酒、娃哈哈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园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从而被赋予了名企“聚宝盆”的称号。

“20多年来,园区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食品饮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聚集了以台湾统一、康师傅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以中立数据、品胜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机械产业;以科创药业、海思科药业等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等各类企业1200余家。”

拿经济风向标——世界500强企业为例,截至今年6月底,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80家,居中西部第一,而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就占据了其中5家。

在康师傅的眼里,“温江邻近成都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良好、政务服务优良。”如今,每天约有500万瓶的康师傅绿茶、冰红茶等饮料从这里走出。“四川是一个人才聚集地,温江有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四川公司年产量1200万箱、产值7亿以上的香飘飘,声称选择原因多元,“落户园区,直接辐射西南、西北,节约物流成本。”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提升了科技园的投资价值和潜力”,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如今的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拥有“八纵十横”总里程达86公里的发达公路交通网络,已高标准建成供水、供电、供气等各项基础设施,并完善覆盖园区。

调结构 温江制造变温江“智造”

当“温江造”已经成为一张名片时,如何才能留住名片?

“保持住‘温江造’名片,调结构是关键”,该负责人说,园区的资源和发展空间是有限的,如果不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会导致园区发展陷入瓶颈。“原来以食品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换代,一些高能耗、产能低的产业需要逐步淘汰,通过实施‘腾笼换鸟’战略,以有限的资源换取最大的发展。”

“未来,园区产业发展将逐步向高端挺进。”该负责人表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上寻求突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努力构建科技产业新城。”

这些转变,在企业进程中可见端倪。2009年,雷迪波尔时尚服饰有限公司的总部,从广州迁至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科技园。虽然是一家服装企业,温江的雷迪波尔总部却不生产衣服,而是与其在意大利、东京的设计团队一起,生产服装设计与创意。

“设计图纸从温江出发,寄往全国各地的定点服装加工厂,从图纸变为成衣,然后销往欧美等国”,雷迪波尔时尚服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起个中诀窍,“把低附加值粗放型的环节外包,把产业链中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环节牢牢捏在手中。”

升产能 五百亿园区攀升千亿

有“聚宝盆”之称的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交出了一份什么答卷?一串数据或许可见一斑。

2013年,园区经济总量达560亿元;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417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188家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317.41亿元,同比增长17.9%;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19.38亿元,同比增长17.93%;累计完成税 收 22.19 亿 元 ,同 比 增 长27.77%。

虽然马年尚未跑完,但成绩同样喜人。“今年1-7月,园区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329.26亿元,同比增长17.3%”,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负责人说道,“其中,185家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251.20亿元,同比增长17.3%,核心区146规上企业实现总产值231.25亿元,同比增长17%。”

答卷的背后,藏着什么答案。“20多年来,园区坚持以信息化为带动,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进新型工业优化突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年均30%以上的增幅”,该负责人说道,“为了避免发展瓶颈,我们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今年的5个重大项目,其中品胜二期正在进入内装和设备安装阶段。”

或许,正是永不落伍的创新因子,才成就了这片名企青睐的热土。在承接国内外新一轮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同时并存的产业转移中,园区正在多业并举、升级调整的推动下,一步步走近“千亿”目标。

“力争到2015年末,园区实现‘产业倍增’目标,也就是经济总量超过1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00亿元。”该负责人说。

为了从五百亿园区攀升千亿园区,园区已经勾勒出了设计蓝图。

“在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做强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该负责人说,“在新增工业空间中,形成1.61平方公里生物医疗产业集群和1.1平方公里绿色食品集群,力求在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里,稳步迈向千亿园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