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破浪前行风帆劲——宜宾工业经济发展综述
2021
09/24
15:51

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已形成集聚效应

宜宾日报记者 陈戎/文 王宇/图

#宜宾资讯#2017年,第一台“宜宾造”手机下线、第一台“宜宾造”笔记本下线。

2018年,宜宾康佳高科技产业园动工;临港智能终端产业物流专线开始运行。

2019年,宜宾凯翼汽车、奇瑞(宜宾)新能源汽车总装首车下线;全球首条智能轨道快运系统运营线在宜宾开通。

2020年,四川一电航空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工;长江上游区域大数据中心正式开园。

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一期项目投运

2021年,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动力电池一期项目在三江新区正式投运;极米智能光电产业园建成开园。

一个又一个的“无中生有”、一次又一次的发展奇迹、一批又一批的丰硕成果,折射出宜宾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跨越。

以时间为轴,一组数据对比:2015年,宜宾全部工业增加值812.7亿元、居全省第12位。

5年后的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2.8亿元、居全省第3位,全部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6.6%。在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下,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宜宾GDP增速均居全省第一。

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源于宜宾市委、市政府对工业经济发展形势的正确研判,对发展定位的科学谋划。

以谋为上,先谋而后动。“十三五”时期,宜宾市委、市政府紧扣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宜宾实际,提出了“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并迅速付诸实施,实现了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推动宜宾工业经济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朵唯手机生产线 ,工作人员在仔细检查手机

从无中生有到集聚发展

位于三江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的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从深圳来宜投资的智能终端企业之一,也是最早一批入驻宜宾的智能终端品牌企业。

从四年前“壮着胆子”来宜投资兴业,到投产后年年不断刷新产值,再到主动为宜宾招商引资站台,邀请更多人来宜共谋发展,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见证了宜宾智能终端产业的蓬勃发展。

“如果去内陆地区,宜宾是唯一选择!因为这里前进有路,后顾无忧。”这是四川朵唯智能云谷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明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是对我市“保姆式”“妈妈式”服务的肯定,更给予了其他已经入驻和即将入驻宜宾的新兴产业企业更大的发展信心和决心。

管中窥豹,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强势崛起和飞速发展,只是我市新兴产业领域近年来的一个缩影。

2016年,宜宾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工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即在巩固提升、做优做强食品饮料、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同时,加快引进培育、做大做强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与智能汽车等新兴产业。


凯翼汽车生产线

短短5年多时间,企业纷至沓来,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先后引进了朵唯、苏格、极米、康佳、智威等智能终端项目233个、投产141个,逐步形成以手机整机产品为主、泛智能终端领域的产业体系;引进了中国中车、宁德时代、吉利、凯翼、奇瑞、长盈精密、一电航空等知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以汽车、轨道交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虽然部分企业在2020年遭遇了全球疫情的影响,但由于企业自身及时作了战略调整,加之有市委、市政府主导,许多落户三江新区的智能终端企业很快渡过难关,从2021年开始,生产经营开始渐渐复苏,产量和出口逐月迈上新台阶。

据统计,全市新兴产业营业收入由2017年的22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2.1亿元,占全市工业营业收入比重提高到28.7%。相比西部其他城市,显然,宜宾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了先机。

从转型升级到青春焕发

新兴产业的“轮子”转起来了,传统产业的“轮子”也在同步转动。

作为宜宾传统企业代表,天原集团曾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氯碱化工生产企业。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天原集团主动嵌入到我市产业发展战略中,全面实施“一体两翼”转型发展,以优势氯碱产业为主体,向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两翼发展延伸,定位于绿色高功能化学材料和先进化学电池材料技术公司。而这些转变,也为企业带来了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国家首批绿色制造体系绿色工厂示范企业等诸多头衔。


五粮液厂区

和天原集团一样,宜宾传统产业的“老大哥”五粮液集团稳中有进的新发展也是我市“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的生动实践。

据了解,这几年,五粮液集团在做优传统主业白酒酿造的同时,延伸拓展大金融、大健康等关联产业,连续5年保持营收两位数增长,成为深交所第一个市值破万亿的上市公司,并推动设立全国首支乡村振兴发展基金,赋能地方发展。2020年五粮液集团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200亿元、股份公司市值突破万亿“两大跨越”。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背后,正是宜宾不断重塑传统产业优势的体现。“传统产业不能丢,必须通过改造提升做优做强。”市工业和军民融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此,宜宾出台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支持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推动白酒、能源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20年,丝丽雅集团、天原集团营业收入双双突破300亿元。宜宾食品饮料、能源化工、纺织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超过1600亿元、740亿元、380亿元,增速均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宜宾产区白酒产量、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均排名全国产区第2位。“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56户、净增257户、总数达到879户,创历史新高。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高成长型”企业37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65户。2020年5月,宜宾被国务院表彰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


大学城一隅

从发展短板到产业之基

新兴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挡加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宜宾大学城、科创城建设。

为何市委、市政府要下大力气建设“双城”?原来,宜宾的招商团队,在前往深圳等地招商时,有不少企业家提出同一个疑问,“宜宾有多少高校,有多少大学生,能提供多少人才支撑?”

而那时的宜宾,仅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2.5万人,每万人拥有大学生45.8人,处于全省落后水平。

如何破解窘境?2016年,在市第五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明确要以大学城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产业大发展;要以科创城建设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随后,宜宾紧扣产业发展需求,“一校一策”“一事一议”引进知名高校,先后引进了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10所高校、在宜办学高校达12所,在校大学生由2.5万人增至8万余人。

与大学城相邻的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3月建成开园以来,已落地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同济汽车研究院等12所产研院和邓中翰、欧阳明高2个院士工作站,与王华明、刘仲华等院士签订项目合作协议,与电子科技大学、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在宜宾共建省级大数据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宜宾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和四川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科技人才对产业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宜宾“双城”提供了良好发展平台,院士、教授、科研人员、大学生,从全国各地向宜宾汇聚,这些力量的碰撞,产生了“化学”反应,迸发出巨大发展活力。

岁月的巨笔铭刻辉煌,时间的书页翻开新篇。站在新起点上,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步伐坚定,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行稳致远。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