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成都蓝顶样本:艺术园区产业化挑战
2013
07/10
11:55

中国老牌的艺术园区一般都经历过原始生成阶段以及产业园区建设阶段,它们进入后一阶段的时间有先后,但往往都背上了产业化的十字架。如今,我们正面临全国性的文化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大潮,艺术区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与机遇?这种挑战与机遇又将如何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与市场呢?成都蓝顶艺术区10年的发展历程也许可以作为一个样本,帮助我们认识艺术园区的功能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蓝顶十年:三部曲

今年,恰逢驰名中外的成都蓝顶艺术区创立10周年,蓝顶10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品牌孕育期,也就是“老蓝顶”时期,发端于2003年8月,周春芽等知名艺术家把工作室建在成都市武侯区簇桥乡机场路的闲置厂房里,成立了蓝顶艺术中心;第二阶段是品牌成型期即“新蓝顶”时期,以2009年1月举办“蓝顶艺术家工作室入住暨蓝顶美术馆开幕”仪式为标志,宣告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荷塘月色”的新蓝顶揭幕,周春芽等14位艺术家入驻。

2004年1月,“老蓝顶”就举办了大型当代艺术展“2004在成都”。此后,“居住在成都——2004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先后于10月在深圳美术馆、12月在成都现代艺术馆以及2005年2月在新加坡斯民艺苑举办,使“蓝顶”蜚声中外。

第三个阶段是品牌发展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新新蓝顶”时期:2009年9月,毗邻新蓝顶的成都市双流县政府联手艺术区打造蓝顶当代艺术基地,建设规划总面积1500亩,集当代艺术、创意产业、时尚风潮、当代生活于一体的双流蓝顶艺术新村。2012年5月,蓝顶艺术新村经过一年半的建设落成,著名艺术家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等在此落户。今年5月,“双流蓝顶艺术新村”举行开村仪式。

蓝顶奥秘:与城市共生

蓝顶为什么会越变越扎实,越来越丰富强大?周春芽从三个层面来分析原因:从艺术家的角度看,蓝顶是一个当代艺术的概念,所有的艺术家到这里来不仅仅是他有机会从事艺术,更多的是在这个区域里能获得一种精神的支撑,会相互影响;从开发者的角度看,蓝顶开发者的思想是一种和谐的思想,并不把利润看得很重要,他们看重整个的生存质量,慢慢地开发;从当地的老百姓和政府看,蓝顶参与了当地的城乡统筹,在为农民增收、环境建设、艺术繁荣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方面作出贡献,与当地有着一种共生关系。

艺术园区,首先源于艺术家的聚集,不仅成都的蓝顶是如此,北京的艺术区798、宋庄是如此,上海的艺术区M50也是如此。不过相同的原因却未必会有相同的结果:北京的798、上海的M50都出现了艺术区的功能转型,艺术家集聚区变成了画廊集聚区,出现了艺术家流出的现象。而宋庄几年前发生当地农民与入驻艺术家围绕艺术家工作室的产权官司,反衬了蓝顶模式作为艺术家家园的价值:“新蓝顶”为入驻艺术家解决工作室的产权问题,解决了艺术家的后顾之忧。

“蓝顶肯定会成为中国艺术园区发展历史的里程碑。”参与了上海M50蜕变的金伟东目前是上海纺织控股麾下主管艺术园区的公司高管。

产业化与城市经营

“与这个区域、这座城市共生,是蓝顶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周春芽说,“当代艺术家的特点,就是他的艺术和当下发生的事是有联系的。他们起到的作用,是丰富这个社会、丰富这个城市的精神生活。它会和这个城市的发展同步,也跟社会的发展同步。它既有吻合又有批评,但这种批评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对此,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吕澎曾经这样评论,让“蓝顶”一战成名的“2004在成都”的展览,表现出了成都这个城市在今天的开放性特征。“那时的成都已经不是一个地方的形象,而是一种当代的象征符号”。

他们的话,都揭示了蓝顶模式与成都的城市经营的共生关系。北京的798与上海的M50之所以会发生园区功能的转型,也是与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功能有关。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不同,成都扮演着当代艺术生产基地的角色;而北京、上海则成为当代艺术交易中心,798、M50自然会逐渐演变成画廊集聚区。据张国华透露,798未来还将打造中国当代艺术的交易平台。

金伟东指出,艺术园区要面对产业化的挑战,首先需要大政策的配套,像国外那样,有许多政策配套于艺术品收藏与艺术项目的培育,由此形成一种趋势,让当代艺术随着我们物质层面的丰富而在精神层面也有所提升;而不是像现在那样,艺术家与画廊永远在挖第一桶金。同时,分布全国各地的这么多艺术园区可以分层,有的是倾向于物质的,用产品来表达;有的是倾向于精神的,通过作品来表达。而在对艺术园区进行精准定位时,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园区与城市经营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其对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让艺术园区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社区,画龙点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