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2012年四川亿元商品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亿元市场)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四川已建立起以专业市场为主、综合市场为辅,门类较为齐全、各具特色的亿元市场体系。2012年整个市场营业面积和年成交额分别比2008年增长75.1%和121.2%。
亿元级商品交易市场114个
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是指年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四川省统计局综合处张新毅告诉记者:“亿元市场是商贸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形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个亿元市场,可以较大地辐射周边地区,如果交通便利,辐射面积会进一步放大。”
到2012年末,四川亿元市场已发展到114个,比2008年末的91个增长25.3%。由于市场数量的增加,2012年末四川亿元市场年末总摊位数13.1万个,营业面积637.4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714.2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42.8%、75.1%和121.2%。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形成了既有生产资料、工业消费品、农产品的综合市场,又有生产资料、农产品、日用消费品、家具五金、汽车等专业性市场的市场体系。在114个亿元市场中,有77个专业市场,成交额1335.7亿元,分别占四川亿元市场的67.5%、77.9%。近三年资料显示,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实现同步发展,成交额年均分别增长22.8%、19.2%。
2012年,37个综合市场累计有总摊位数5.0万个,经营面积148.3万平方米,成交额378.5亿元。其中1个生产资料综合市场、9个工业消费品综合市场、20个农产品综合市场及其他7个综合市场分别实现成交额2290万元、109.3亿元、217.9亿元和28.9亿元。
另一方面,专业市场年末总摊位数8.0万个,总营业面积489.2万平方米,成交额1335.7亿元,成交额超过百亿元的分别是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资料市场、纺织服装鞋帽市场以及电器、通讯器材、电子设备市场,全年成交金额依次是494.2、336.3、128.9、100.5亿元。
市场内部差异显著
和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相比,成都经济区龙头作用显著,市场个数、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成交额分别占四川省总量的56.1%、55.0%、67.7%和80.8%。亿元市场整体分布呈发达地区市场密集、成交量大的特点,区域分布失衡,眉山、雅安、巴中、资阳、阿坝、甘孜、凉山等7个市州没有亿元市场。
从经营方式看,亿元市场体系中批发市场发展明显快于零售市场。规模上,2012年批发市场成交额、平均摊位数分别比零售市场高出512%和178%;单位营业面积成交额上,批发市场单位营业面积年成交额为3.1万元/平方米,比零售市场高出120%;在增速方面,批发市场成交额比2008年增长139.1%,增速比零售市场高出87.2个百分点。
2012年,成交额排名前三的商品类别为金属材料类、蔬菜类、建材类,成交额分别为273.4亿元、154.4亿元、122.5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24.8%、25.7%和57.5%。和2011年相比,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类商品同比增长最快,达109.0%,下降最快的则是干鲜果品类市场,降幅达68.8%。
对于上述各类商品的占比问题,张新毅表示:“全省蔬菜类的专业市场有8家,在交易场所上占有优势,另外,蔬菜属于八大消费项目之一,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比例基本都在50%甚至更高。计算机及辅助设备的剧增可以看作是高科技产品消费已经逐步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散,后者市场空间正被挖掘的结果。同时,随着居民消费需求从温饱向小康方向转变,干鲜果品类消费正从农贸市场向大型超市、连锁专卖转移。大型流通企业的现代商业组织和规范化流通运作,给部分亿元市场的摊位式销售带来了较大冲击。”
本土亿元市场仍相对初级
经多年持续发展,四川亿元市场虽已取得较大成绩,但许多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商品经营以简单、初级、低档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为主,缺乏高端产品和特色行业,同质市场间低水平竞争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和其他省市相比,市场个数、规模和专业市场在占比上都存在较大差距。
张新毅表示,所谓专业市场,是指某一类别商品成交额占比超过60%的交易市场,从历史经验看,专业市场有助于发挥规模优势,其培育发展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报告披露信息看,四川亿元市场基本已建立涵盖齐全的专业性市场,但部分专业市场仍是空白,如煤炭、水产品、木材等。尤其煤炭市场,根据2012年中国区域统计年鉴分析,2011年四川、青海、甘肃、陕西、重庆、西藏、云南、贵州六省煤炭总储量354.71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16.4%,相邻六省却无煤炭类专业性市场,相关专业市场的建立,有助于发挥地域优势,辐射更广范的地域。
从目前数据看,全国前100家亿元市场四川未占一席之地。张新毅认为,为缩小差距,亿元市场要向集交易、仓储、加工、物流配送的一体化经营转变。“对于泸州、内江等非中心地区,亿元市场更应充分挖掘区域特点,立足先天的交运物流优势,辐射外省地区,充分发挥出大型市场的资本优势、信誉优势和服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