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铁路港。
成都铁路口岸。
12月24日,成都国际铁路港传来重磅消息:日前,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同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简称综保区)。
2016年11月,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距离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的获批只有短短3年时间。当关心青白江的投资者、企业家、建设者等各方还在为综保区获批而感到兴奋之时,更多的社会目光则聚焦到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领域——成都国际铁路港为什么能成功获批?从保B升级为综保区,受此影响,地方发展将发生哪些实质性变化?成都、四川的对外开放格局,是否又将形成新的发展趋势?这引发了外界对青白江的新一轮关注。□锦舟 (图片由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从“保B”到综保区 开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新探索
对外界来说,成都国际铁路港走进业界视线并成为热点话题的重要事件之一,就是2016年11月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正式封关运营。
根据发布的信息显示,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主要包括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功能、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功能、物流信息处理等。投入运营后,可以解决一般贸易出口商品退税、进口商品保税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服务价值。彼时,铁路保B的投运,被业界视为成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迎来的又一个“春天”。
就在2019年进入倒计时的最后几天,青白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正式获批。
这一消息令人振奋。根据国务院相关批复内容显示,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北至香岛大道、西至青白江大道、东至规划九路、南至规划八路,覆盖范围包含了原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部分区域。
发展定位上,综保区将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物流智能装备、电脑外设保税加工等先进制造业,配套发展以跨境电商及适欧适铁大宗商品为重点的国际贸易,以平行车及汽车零配件等为重点的保税物流业,以机电检测维修、艺术品保税展示、国际结算为重点的保税服务业,打造面向亚欧大陆桥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放需求的“一带一路”外向型产业聚集区。
兴奋,不无来由。眼下单从具备的功能和所开展的业务范围来看,综保区含金量显然更高:这个集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殊监管区域内,可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更进一步来说,即现有保B的功能重点是物流,但设立综保区以后,则能使企业进一步开展“保税+展示”“保税+贸易”“保税+制造”“保税+供应链”等“保税+”业务,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设立综保区 看5个“有利于”和5个“需要”
实际上,有关综保区的设立,早在今年初就引发了一轮关注。四川省侨联相关负责人认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这“五通”是“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而随着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国际班列的快速发展,以成都为中心的国际互联互通新枢纽已具雏形。随着中欧班列(成都)的吸引力逐步扩大,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提出要在铁路口岸开展保税加工,但如果仅有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按照规定无法开展保税加工业务。因此,这位负责人建议批准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拓展相关业务。
突破发展的限制,推进保B中心向综保区的跨越提升,已是现实发展所需。对此,四川物流研究院院长王智超更是用5个“有利于”和5个“需要”阐释了其重要性。
5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内陆和沿海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有利于深度服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新时期治蜀兴川事业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有利于赋能四向拓展起点,加快成渝城市群发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提升国际国内互联互通水平,利用蓉欧快铁名片,打造蓉欧枢纽。
5个“需要”,即——位于成都国际铁路港核心区域的四川自贸区青白江片区内,仅有保B中心,让许多必须依托于综保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才能实施的自贸区海关先行先试政策无法在自贸区落地,因此建综保区是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水平,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需要;设立综保区,可依托四川经济、科教、文化、医疗、康养等资源优势,加强与南向国家的交流,深化双方国际产能合作,扩大双向投资,因此这是打造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和扩大双向投资的需要;目前,中欧班列(成都)已联接境外26个城市和国内15个城市,吸引了联想、戴尔、TCL等万余家企业利用通道开展业务,因此这是利用枢纽口岸及国际货运通道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的需要。此外,它还是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服务特色产业开放发展,以及创新发展“保税+”业务,推动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需要。
“综保区作为开放层次高、优惠政策多、功能齐全、手续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在政策、功能方面的优势,将为成都乃至四川吸引国内外先进制造、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创造体制平台,带动国际化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聚,加快成都及周边地区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配套,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成都发展成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全面提升成都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王智超说。
3年“晋级” 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积极奔跑在对外开放发展的前沿,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的获批,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
放大视野,通过仔细梳理城市发展历史脉络,似乎寻找到了一些答案。专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推进,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而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实施,四川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发展趋势与环境影响下,对外经济表现强劲。
其中,作为“首位城市”的成都,2018年实现GDP1.53万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201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700亿美元,居西部省会城市首位。而青白江区以“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的发展定位,提出“港口立城、产业兴城、品质优城”发展战略,以营商环境建设和发挥枢纽特色吸引创新资源,现已入驻总投资近700亿元的美国安博、菜鸟、绿地、苏宁等现代物流、供应链、国际贸易类项目120余个。在省市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在成都市对外开放的需求、适欧适铁产业发展的需求基础上,综保区最终成功获批。
“除了成都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外,成都还同时拥有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成都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其将利用自身通道优势,以通道带贸易、以贸易聚产业,推动与周边区域之间的错位、配套、互补发展,携手开创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