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成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力争到2025年,成都市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0亿元,跻身中国软件名城第一方阵,成为世界软件产业重要的研发基地——不久前举行的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誓师大会暨“蓉贝”软件人才计划启动大会上,成都发布了自己的软件产业发展目标。
这一目标背后,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蓬勃态势:2019年上半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4010亿元,同比增长16%,射频芯片、卫星导航、柔性显示、游戏动漫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和软件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这一态势,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9月8日,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重磅打造的系列节目“中国产业地标”走进成都,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探讨成都如何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重要的一极;12月8日,央视《新闻联播》揭秘成都连续11个季度保持8%以上经济增速时,将镜头聚焦到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12月17日,新华社旗下刊物《经济参考报》又以《成都: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新地标》为题刊发了长篇通讯。
媒体目光为何持续聚焦成都电子信息产业?是什么吸引了它们?□文君(图片由成都市经信局提供)
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 加速集聚全球资源
在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庞大的企业阵营中,京东方是具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的第6代柔性显示屏生产线每天忙碌不停,订单量正在不断攀升。这个产量的新高,多亏了周边“邻居”的帮忙。
而在过去,京东方有些“孤单”,生产线上的一个精密金属配件的清洗,都要打着“飞的”去国外,一个来回就要40多天。而现在,这种清洗的企业就在产业功能区里,两三天洗好的配件就能送回来。“效率大大提高了。物流的距离短了,运输质量也得到了提高。”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一转变源自成都一项开创性改革——转变经济组织方式,统筹建设产业功能区。成都市认为,产业功能区是城市发展方式和经济组织方式的一场革命。它通过明确的产业划分,产生协同效应,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优势,避免区域发展的同质化竞争;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尽量减少人的生产生活、企业生产运行对大城市公共空间的无效占用和浪费,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在本地配套、就业人群在本地消费。
产业功能区的出现,不光让京东方这样的龙头企业不再“孤单”,同时也让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这盘大棋布局得更加清晰。
据了解,成都市统筹规划了5个电子信息类产业功能区,1个功能区原则聚焦1-2个重点领域,形成全域统筹、错位协同的市域协作体系。各产业功能区聚焦主导产业,正在加快建设集设计、研发、生产、消费、生活、协作、生态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形成特色鲜明、专业高效的产业载体支撑。
以重大项目为依托 着力建链强链补链
特色鲜明、专业高效的产业载体里,需要装进一个个有特色,尤其是有分量的项目,才能让这一载体变得有血有肉,更加鲜活。
为此,成都绘制产业链全景图,梳理重点企业及配套企业招商名录表,针对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的要素关注度实施精准招引。同时,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核心,推动产业链补前端强中端延后端。以中电熊猫8.6代TFT-LCD线项目建设为例,该项目带动了康宁公司、世禾集团、路维光电等近30家配套企业项目落地建设,玻璃基板、掩膜版、触控模组等关键环节集聚成链,“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有效。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引进了中电子、华为、紫光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促成了京东方、中电熊猫、天马微电子、精电国际、富士康等一批新型显示企业在成都连续布局。随着龙头企业的建成投产,拉动了上游原材料和零部件、中游显示面板和模组、下游显示应用组成的成熟产业链在成都“跟风”落地。
以项目为核心,成都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分解这一目标,会得到这样的路径方式:以建设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为目标,聚焦芯(集成电路)、屏(新型显示)、端(智能终端)、软(高端软件)、智(人工智能)、网(新一代信息网络)六大重点领域,明确第三代半导体、网络视听、5G等18个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2020年产业规模力争突破万亿元。
以企业为主导 推进关键技术创新
企业,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中宝贵的资源。成都不光拥有华为、京东方、英特尔、腾讯等60多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公司,同时还拥有一大批高成长型企业,比如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天象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我来啦网格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些新兴的高成长型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企业交相辉映,映射着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勃勃生机。
如何利用好这一大优势?成都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原生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高效配置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释放高校创新潜力,形成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良好生态。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波说,为了做出市场上没有的、纯粹的产品,在极米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立了光学实验室,并在随后的几年里不断加码,陆续建立了无线实验室、EMC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等四大研发实验室,并联合百度成立了AI无屏实验室,为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我们在日本推出的阿拉丁智能投影吸顶灯,不到半年的时间就以25%的市场份额占据日本家用投影市场第一的位置。”
中科院光电所的低世代22纳米光刻机技术突破国际技术垄断,成都京东方国际第二条、国内第一条6代全柔性AMOLED显示面板实现量产……聚焦国家战略目标,成都企业在高端通用芯片、超高清显示等方面持续发力,攻关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成果。
以贴心服务为保障 护航产业持续发展
在推进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始终不曾缺位。针对产业链全流程的专业化需要和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需求,成都深化要素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政策、资本、土地、能源、人才等要素精准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益。此外,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扎实开展“送服务、帮企业,送温暖、解难事”活动,直面企业发展难点痛点堵点。
建立专业化政策支撑体系。针对不同领域发展的痛点、难点发力,成都市区两级联动制定出台“集成电路设计12条”“大数据产业发展12条”“5G发展政策措施”“人工智能发展专项政策”“高新区电子信息发展若干政策”等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专业化政策,配套关键要素、解决关键问题、补强关键环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施策”,提高政府性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多元投入的投融资体系。入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中投海外双边基金等国家战略基金,设立成都市“5+5+1”产业发展基金电子信息领域子基金,推动形成财政资金、政府性投资基金与各类创投资本、银行保险资金、产业资本等多元投入的投融资体系。变针对企业既有项目给优惠政策的“末端招商”为捕捉信息、解决配资、促成项目、引导落地的“前端招商”。据悉,成都国资平台联合产业资本、社会资金,以资本为纽带,牵引瓴盛科技项目落地成都,引进了国际领先芯片设计技术、先进管理技术和高端人才。
建立弹性供地机制。针对不同领域发展特点和不同类型企业发展需求,成都采取租赁、20年短期出让、50年长期出让、鼓励企业入驻标准厂房等多种供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各产业功能区根据主导产业需求,提前规划建设专业化的标准厂房、孵化中心、人才公寓、商务楼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