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 成都高新区供图
编者按
2017年7月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首次提出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2019年4月,成都又以构建高质量的“5+5+1”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为目标,对产业功能区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形成由66个产业功能区协同支撑的“16+1”的产业生态圈。同时明确,2019年安排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资金31.5亿元,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功能区建设及主导产业发展。
高规格顶层设计,大手笔资金保障,无不折射产业功能区建设在成都市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历经两年建设,发展成果如何?本报记者选择其中部分特色功能区,进行了探访。
2016年,成都高新区与双流区签订协议,合作共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2017年,生物城被确定为成都建设的66个产业功能区之一。顶层设计助推下,年轻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展现出勃勃生机。
9月17日,记者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获悉,目前生物城已累计签约项目127个,协议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以生物城为基础,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也强势发展。1-7月,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业增加值60.8亿元,同比增长19.5%。□本报记者 蒋君芳
创新机制,助力项目发展
加速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是每一个产业功能区的必备功课。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拿地即开工已经不再是特例。以生物城内的联东U谷·天府国际生物城产业综合体为例,项目土地摘牌后仅仅2个工作日,即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深基坑施工许可证。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采用的大部门制,是高效率的关键。规划、国土、建设等领域都归在一个部门,充分整合信息,可以把方案设计及预审批工作前置到土地摘牌前。
创新,不仅仅停留在政务方面。针对药物研发投入大、风险高的问题,成都高新区以金融链构建为突破口,创新设立全国首家“国际生物医药保险超市”,具备“集成境内外生物产业全链条保险产品”“形成境内外生物产业保险衔接机制”和“提供一站式保险服务”三大功能,能为生物企业集成匹配生物医药的全链条全周期保险产品。
截至目前,辖区生物医药企业已通过113万政策补贴撬动了商业保险保额超过2.7亿元,极大降低了企业研发风险和压力。
增强配套,提升区域品质
这个秋季开学,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万汇小学开学,迎来了首批17名学生,他们都是学区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和生物城入驻企业员工子女。
更多学校已在筹备。不久前,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还与爱圣国际教育集团签署投资合作协议,计划总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用地不少于100亩,建设成都贝赛思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成都贝赛思双语学校。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未来生物城将形成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础教育体系,全力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破解“大城市病”,让生物城成为最适宜人居、最适宜创业的新型产业功能区。
社区综合体、派出所及交警中队办公点年内完工;污水处理厂、人才公寓一期、凤凰家园二期安置小区主体呈现;人才公寓二期、邻里中心、配套市政项目等已全面实施……在生物城,高品质生活社区正在加速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