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铁路港。
青白江城区一角。
成都国际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大时代·1956”公园。
凤凰里·水街。
青白江凤凰湖美景。
打造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
时代是一支歌,它轻声吟唱、婉转悠扬,唱出沧桑变化,唱出当下的幸福生活。时代是一面鼓,它敲打出激昂的节拍,催人奋勇前行,以锐意进取之心致敬未来,拥抱新时代。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市青白江区不断追逐强区之梦,破除发展瓶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从西南老工业基地蜕变成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开辟了城市能级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产业格局由传统转向新兴、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快速发展道路,加速向“陆海联运枢纽、国际化青白江”迈进。□锦舟(图片由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提供)
改革是一面旗 引领发展“无级变速”
建区以来,青白江以“惊人一跃”实现历史性跨越——
从西南第一个工业区,转变为泛欧泛亚开放型港口城市,尤其是近五年来,用短短几年时间,吸引了全球目光,走上了世界舞台。
这样的跨越,源于一场场自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变革。
青白江靠实体经济起步,新一轮振兴发展也必须靠实体经济。历届青白江区委始终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振兴实体经济赢得未来。改革的步伐,近几年走得尤为快速。
着力做加法,不断拉大城市框架。规划图上,一张崭新的城市框架图气势如虹。为解决城市发展两个“不平衡”问题,青白江大胆谋略,远离城区规划建设欧洲产业城,规划建设5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连续引进华鼎国联动力电池、天马高端轴承等一批龙头企业,从空间上推动现代产业跨过毗河向南发展,解决产业空间制约、城区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对老城区腾笼换鸟,就地打造智慧产业城;通过盘活老城区,解决旧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着力做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一个城市发展后劲足不足,关键在于改革力度到不到位。青白江坚持在老工业片区搞“退二进三”,加快去除钢铁产能、化工产能,特别是从去年以来,实施了有史以来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同时高标准规划建设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配套和城市绿道等基础设施,城市价值大幅提升。
着力做乘法,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加快发展以供应链平台经济为重点的新经济,短短五年积微物联已建成西南最大的钢铁线上交易平台,年交易额达到1200亿元,成为准独角兽企业。一批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的技术研发中心纷纷落地,科研基地和研发孵化平台加速聚集,科技成果正全面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着力做除法,打造优良市场环境。全面简政放权,以权力的瘦身激发市场的活力。组建行政审批和营商环境建设局,9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实行项目承诺制,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限从200余个工作日压缩至60个工作日。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让群众和企业不出门就可以把事情办好;成立城市执法局,坚持归口执法,避免多头执法,帮助规范整改,杜绝以罚代管……
应着改革重锤的阵阵落地声,一个个“硬骨头”被砸开,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青白江发展的新旧动能“无缝切换”,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被进一步激发,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更多动力。
开放是一扇门 扬优成势塑造核心竞争力
时代考验的,不仅是久久为功的韧劲,还有善作善成的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青白江这座位居西南一隅的小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年4月26日,中欧班列(成都)在青白江发出了一声鸣笛,通过这条陆上“丝绸之路”,成都与9826公里之外的波兰罗兹紧紧连在一起。
作为首发列车驾驶员的仲俊斓不曾想到,数年后的今天,这趟始发于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总量率先突破4000列,占到了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开行总数跃居国内中欧班列首位,其与经钦州至新加坡、经凭祥至越南河内的东盟国际班列一道,共同将大西洋和太平洋、印度洋连接起来,构建起以四川为枢纽的东蓉欧大通道体系。一条铁路、一个铁路港口,见证了青白江在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地区“无中生有”打造开放口岸的进程。
畅通道、促贸易、聚产业、优服务。青白江这座小城市拧紧一股绳,以清晰而坚定的发展思路,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腾飞——
国际班列连接境外26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目标剑指400万标箱的全国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门户铁路枢纽建设步伐提速;成都铁路口岸相继开通粮食、肉类、木材、整车进口等指定口岸,保税中心年监管货值位列全国第五,“出口结算在港区、生产基地在市州”产业模式加快形成,一个服务全川的物流配送枢纽和商贸基地不断丰满成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申报建设纳入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方案,金(堂)新(都)青(白江)“一带一路”大港区规划建设加力提速,一个“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节点上的开放型经济高地呼之欲出;铁路港口岸成功纳入国家“安智贸”试点,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取得成效等,让高水平创建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梦想更进一步。
秉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务实”的新开放观,青白江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世界远眺。立足于服务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开放新格局需要,正坚持以全球视野招大引强、以开放举措推进区域协同,积极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走出去”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塑造西部开放型经济核心增长极,高质量建设泛欧泛亚、向西向南开放的内陆亚欧门户。
民生是一把尺 日子过得越美发展就越成功
对于城市来说,生活方式代表着独一无二的城市竞争力。
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这一重大命题为青白江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历届区委的共同努力下,青白江下大力气成功摘掉重污染这顶“帽子”,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和界面友好原则,把科学的城市形态、高端的城市品牌、精致的城市界面和优美的城市环境有机结合,努力向市民提供既有快时尚,又有慢生活的多元化生活方式。
品质更好的住房多起来了。特别是以凤凰新城为代表,包括万科、金科、佳兆业等在内的一大批高品质城市综合运营商、配套服务商纷至沓来,让老百姓的居住环境更加多元更加舒适。
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引进来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医学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树德、成外、实外等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快速集聚,让人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就医环境,更多孩子将得到一流的教育。
交通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了。随着“大铁公交化”启动实施,成绵高速第二复线等高快速路加快建设,青白江正加速与市中心连接,国际铁路港正加速与国际空港“两港联动”,这些廊道的连接汇聚起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大幅提升了市民生活的便捷性。
城市环境更加生态美丽了。以项目引领打好增绿攻坚战,结合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青白江片区、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项目建设,规划打造690公里绿道,作为港、产、城功能区的分区骨架;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原则,加快建设一批小游园、微绿地,描绘好“绿水青山、茂林修竹、人和景美”的锦绣画卷,让已来者安居、让未来者向往。
立足新起点,面对发展征途上的诸多荆棘与挑战,青白江全区上下将以更大决心、智慧和勇气,承担时代使命、创造更多精彩。
青白江时间轴
因厂建区
●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一五”计划重大工业项目布局。
●1960年1月,成都市青白江区筹备组在四川肥料厂招待所召集金堂县、新都县、四川肥料厂、成都钢铁厂负责人参加工作交接会,宣布成都市青白江区成立。
●1960年7月,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成都市青白江区行政区划,辖弥牟、华严、大同3个公社。
因工兴区
●1981年1月,金堂县所属城厢、太平两个区共11个公社、1个镇(城厢镇)划归青白江区。同年11月,省政府批准设置大弯镇并恢复弥牟镇建制。至此,青白江区辖3镇、14个人民公社。
●1990年,青白江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成都市首个财政突破亿元大关的区(市)县,其中工业总产值15.42亿元,实现利税1.8446亿元。
港口立城 产业兴城 品质优城
●2008年7月,亚洲最大的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在青白江区开工建设,成都西部铁路物流中心成立。
●2013年4月26日,首趟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从青白江始发。
●2015年9月,“成都西部铁路物流中心”正式更名为“成都国际铁路港”。
●2017年4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获批正式挂牌成立。
●2017年7月,青白江区正式纳入成都中心城区。
●2018年2月,成都国际铁路港被赋予“要强化网络和拓展网络,利用蓉欧快铁这张名片,打造蓉欧枢纽”的新使命。
●2018年1月3日,青白江区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召开,会上确立“港口立城、产业兴城、品质优城”的发展战略和“一港三城六个特色小镇”的空间发展格局,绘就了青白江全新的发展蓝图。
●2019年1月22日,“金青新大港区”首次在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报告指出,推动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规划建设“金青新大港区”。
●2019年8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规划》指出,在成都建设一条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重庆的另外两条通道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2019年9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成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首批入选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