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绵竹市工信局了解到,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经济工作会和德阳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引领”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以“激活科技”带动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全市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科技引领
企业跑出“加速度”
走进剑南春集团公司,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酿酒车间内,酿酒工人按照生产工艺流程精细操作,忙而有序;在包装车间,全智能灌装系统,尽显科技创新的魅力;在成品酒仓库门前,大型集装箱运输车络绎不绝,排队等待装箱。
剑南春集团公司坚持科技兴企,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目前公司正在加快推进大唐国酒生态园(二期)技改工程项目的各项准备工作,拟通过技改的方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益扩大生产规模。公司与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双方将联合开展酿酒功能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新技术攻关与成果推广,形成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剑南春白酒品质的提高及产业升级提供科技支撑,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如今,该市一大批传统和新兴企业齐头并进,坚持科技引领,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今年3月,四川龙蟒钛业的《油墨专用钛白粉LR-982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成果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该研究成果整体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属国内首创,成功地将该技术在公司进行推广应用,开发出了油墨专用钛白粉LR-982,通过企业近三年的应用,为企业创造了近2亿元利润的经济效益;四川瑞驰拓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致力于超细研磨设备研究和制造,注重科学技术创新,从一个起初只有几名员工的小公司一跃成为年销售额达几千万元的业内翘楚,实现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三的傲人佳绩,成为了国内超细研磨研发领域的佼佼者,世界碳化硅、碳化硼等特殊陶瓷研磨介质的唯一生产商。
科技创新助力该市企业跑出“加速度”,企业产业结构、产品层次不断优化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加大自身的科技研发投入,争相加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中来。目前,全市26家企业经评价认定为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科研实力的提升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逆势发展的奇迹。
狠抓项目
牵住发展“牛鼻子”
走进德阿生态产业园区内的四川思特瑞锂业有限公司厂区,仿佛进入到一个“工业森林”。占地100亩的厂区内,1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和8000吨微粉碳酸锂项目建设现场火热有序,各种输送管道等组成的生产线密布交错,机器的轰鸣声和车辆穿梭的鸣笛声相互交织,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建设场景。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该公司氢氧化锂的车间设备、管道、电气线路早已安装到位,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正在进行项目后续改进工作,1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和8000吨微粉碳酸锂项目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该市共实施省市重点项目37个(其中省重点项目5个),总投资346.9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50亿元,1-6月累计完成投资25.0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50.2%。其中,计划新开工项目共11个,已开工6个,开工率达54.5%。
“只有培育发展更多的科技型企业,我们谈发展、抓项目才更有信心和底气,一定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打造成我市的一张名片。”绵竹市工信局局长杜华对科技创新工作满怀信心。
为了聚焦产业转型发展,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成果转化实效,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对接,1-6月争取到省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9项,争取省级财政科技专项经费541万元,组织申报德阳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2项,并加强对四川瑞驰拓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超微尺度铈基稀土抛光液研发项目》、绵竹吉祥龙腾种植专业合作社《黄肉鲜食桃新品种引进与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重点科技项目的服务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大幅提升了科技产出质量和转化效率。
主动服务
助推企业发展“大提速”
四川龙蟒钛业建成了钛白粉清洁生产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实践创新基地,同中科院、四川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多项联合研究协议,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长期从事钛白粉新产品研发、钛白粉应用评价研究、钛白粉新工艺和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科技人才和科研设施助推企业发展。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该市工信局主动服务企业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很多地区的“一头热”的服务方式不同,该市搭建产学研平台是精准对接的。今年以来,市工信局积极促进高校院所多名专家教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组织了各类对接活动,促成了该市四川思特瑞锂业有限公司、四川绵竹碧坛春酿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别与四川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四川润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华中农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签订了多项联合研究协议,充分利用外部人才和科研设施助推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目前,全市累计认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家、德阳市重点实验室2家,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2家、德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德阳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德阳市级科技企业加速器1家、德阳市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1家。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钟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