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东坡片区悦兴镇的一个智慧农业大棚里,工人乘坐自动升降机在大棚内打理番茄苗。
洪雅县中保镇种养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工人们正在园区采摘鲜花,包装好后运到成都、雅安等地销售。
遂宁市船山区永河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河沙镇凤凰咀村的丰生科技园航拍图。
“这是蓄粪池,要多加水泥,保证不漏水!”这几天,在大凉山腹地,海拔2000余米的喜德县冕山镇洛发村精准扶贫养殖基地里,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一栋栋现代化猪舍即将完工,加速投产运营。
这里藏着喜德脱贫摘帽强力新“引擎”——这个与铁骑力士集团合作的养殖基地,计划年存栏1.5万头能繁母猪、30万头仔猪,将是凉山最大的现代化养殖场。喜德还将以此为核心申报凉山州级现代农业园区,发展80个代养场,带动周边2000户贫困户脱贫。
不仅是喜德。2018年,全省通过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成功减贫35.95万人,占全省脱贫人口的36%。眼下,距离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到500天,仅今年全省预计有19.3万人需要依靠农业产业脱贫。靠什么牵引实现加速度?和做着“园区梦”的洛发村精准扶贫养殖基地一样,川山蜀水间,越来越多的农业园区被寄予厚望,肩负起产业扶贫“火车头”的重任。□邦平 本版图片由视觉四川提供
定位
将园区培育作为农业产业扶贫﹃牛鼻子﹄
喜德县是典型的高寒贫困彝区,是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农业主要是以马铃薯、玉米、荞麦、猪、羊、鸡等为主的传统种养业,产业小、散、弱,难以形成有力产业支撑,贫困群众普遍存在产业意识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产业突围,喜德也曾想尽办法:种核桃,因技术问题结果不佳;搞高山青菜,受霜冻影响产值低;养羊吧,饲草太差养不肥。个别农产品有特色,却卖不起价……艰辛探索换来坚定的认识——贫困地区发展产业,必须集中资源要素,建载体办大事。
这不仅是贫困地区的难题。2018年,四川第一产业增加值跃升至全国第二位,但农业大而不强、特而不优、品牌不响等问题依然存在,离农业强省的要求还有差距。怎样聚力,引领发展?四川找到突破口——现代农业园区。
近年来,四川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村改革的“试验田”、农业技术的“推广站”和现代农业的“样板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工作,全省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8个、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8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6个,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命名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5个……
农商旅体融合发展产业园、农业品牌创意孵化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9月3日,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拿出一天时间参观考察成都7个点位,参会代表从点位名称中察觉到和过去的不同。第二天,大会第二阶段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开到村一级,在部署第一项重点工作时,园区发展被重重强调。“原来是要把农业园区作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与会代表豁然开朗。
去年10月,四川出台《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提出5年持续推进,构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体系,加快培育川粮(油)、川猪、川茶等“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让农业园区成为产业兴旺的核心载体,引领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对贫困地区来说,农业产业扶贫要成为强力支撑,必须通过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园区更是关键载体。今年5月,四川专门选址凉山召开全省农业产业扶贫现场会暨深度贫困地区园区建设推进会,明确要抓住“牛鼻子”,将园区培育为农业产业扶贫的坚实基础和核心载体。“将项目资金和政策优先向园区、向贫困地区倾斜,在园区配套建设一批清洗分级、冷链运输等设施,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布局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高。”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
发展
一万余个农业园区覆盖全省七成贫困村
又是一年丰收时,这是属于苍溪猕猴桃果农的季节。在苍溪县青龙猕猴桃产业园,果农们忙着采摘,商贩们守着发货。“今年大丰收,1亩地能采下至少1吨果,按均价每公斤20元算,毛收入可达2万多元,园内160多户贫困户每户能有4万到5万元收入。”产业园负责人掩饰不住内心喜悦。
青龙猕猴桃产业园是苍溪县19个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当地以青龙猕猴桃园区为核心,在附近100公里范围内遍种苍溪红心猕猴桃和雪梨,集中连片发展,一个全新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悄然成型。
不仅是青龙。近年来,苍溪以园区建设思路培育猕猴桃等产业,形成全域园区产业发展格局。19个产业园已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命名产业园8个、市级10个,连片发展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主导,覆盖25个乡镇、52个贫困村。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公布2019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四川入围3个,创建总数达7个,居全国第一,每个园区奖补1亿元。苍溪现代农业产业园正是全省9个“国字号”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唯一来自贫困地区的园区。
四川明确,从2019年起开展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星级评定,省财政每年补5亿元,连续奖补5年,对认定的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2000万元、1500万元、1000万元,市县则开展本级园区认定评级。
园区培育重点锁定贫困地区。今年,四川已确定6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对象,为每个园区安排先期培育资金1000万元,其中25个布局在贫困县,不少贫困地区产业园“苗子”正向星级园区摩拳擦掌,有望获得最高2000万元补助。不仅如此,四川还专门针对45个深度贫困县,安排2.25亿元资金,培育现代特色农业扶贫示范园区,让不同类型的“10+3”产业在园区落地,今年贫困地区将新建各级现代农业园区150个,力争在每个贫困县培育形成1-2个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特色产业。
眼下,凉山积极发力,力争在每个贫困县都建成一个以上农业产业园;乐山峨边县则聚力打造天缘牡丹、康源养殖、建华猕猴桃、草坪-桐花“枇杷-核桃”、黄泥“果-蔬-药”、群力粮经复合等6大特色农业园区;巴中南江县依托浙川扶贫协作,力争到2020年创建南江黄羊、富硒茶、金银花、翡翠米、核桃等5个“万亩(只)产业园”,引进浙江缙云茭白、杨梅2个“千亩产业园”,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四川已整合财政资金近300亿元,建成各级各类农业园区1万余个,引导2.6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园发展,实现了对全省70%的贫困村的覆盖。
带领
融合联动铆实贫困户增收链条
农业园区“火车头”引领现代农业飞奔同时,如何搭载贫困老乡实现弯道超车?四川各地竞相探索突破。
苍溪县文昌镇权家村村支书刘大勇带领村民,用3年将红心猕猴桃从10亩发展到如今400多亩,建起“一村一品”示范园,按香港日昇公司订单生产,去年靠猕猴桃挣了500多万元。权家村3组贫困户权映昌,妻子腰椎脱落,自己左眼几乎失明,他建起4亩红心猕猴桃增收脱贫“自强园”,养了3头猪和50多只鸡,去年全家收入3万多元,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目前,苍溪已在贫困村建成村千(百)亩“一村一品”示范园447个,贫困户自强园(自强农场)也达1.56万个。
县建产业园,村建扶贫园,户建自强园,苍溪通过“三园”联动,托起39.5万亩红心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带动园内贫困户人均增收4100元,走出了一条符合连片贫困山区特点的扶贫道路。2017年,苍溪探索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经典案例。
南充市走的则是在全市贫困村全覆盖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在南充市南部县大堰乡纯阳山村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昔日荒山坡如今变成整齐划一的10多个食用菌种植大棚。这是该村引进食用菌加工企业森肽集团,成立脱贫奔康食用菌种植农民专合社的结果。2016年,得知村里建产业园,又有企业手把手教技术、管销路,姚素琼壮着胆子贷款5万元入股产业园,不仅成为园区股东,还参与菇棚日常管理,一年已净挣10万元。
2018年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的“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上,纯阳山村作为全国6个精准扶贫典型之一获邀参展。在南充,纯阳山村已遍地开花,目前全市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023个,带动贫困户9.1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增收致富,不光靠园区联动,还靠“接二连三”,延长增收链。苍溪在农业园区整合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产品研发、品牌营销、乡村旅游等功能板块,通过融合发展,去年全县产业园区实现种养循环产值22.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3.46亿元,打造10个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和3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旅游观光及服务业产值达14.7亿元。
四川正在全省推广“园区+贫困户”模式,通过政策引导、项目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等,鼓励园区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地初加工、农业旅游等业态,让贫困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力争实现入园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今年,将对全省贫困户开展全覆盖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能力素质。
目前,四川通过充分发挥园区整合要素、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入园业主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休闲农业、农业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已带动2400多个贫困村、42万户贫困户入园发展,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