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罗向明)一边,吉利BMA二期规划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均高于整车项目准入要求,顺利拿到970亩用地;另一边,园区内一企业因为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达不到要求,原本属于自己的二期预留地被收回。新年里的这“一得一失”,透露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发展导向。
1月15日,记者获悉,成都经开区推进以产出效益为导向的园区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明确“亩产论英雄”,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力推园区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成都经开区,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2017年,成都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197亿元,规上征地企业亩均产值950万元、亩均税收104万元。
不过,与第一梯队的国家级经开区比较,成都经开区依然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园区土地利用率方面,从2018年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结果来看,园区单位土地地区生产总值产出强度为46863万元/平方公里,而全国国家级经开区平均值是61100万元/平方公里。
在充分摸排园区企业产业结构和规模分布情况,分行业做出产出能耗分析后,成都经开区出台了工业项目用地准入管理和履约监管实施细则,明确工业项目准入原则、差别化供地政策、准入审查机制、履约监管与评价考核、履约保证金管理等政策措施。
“被收回土地那个企业就是因为二期项目没有达到新的准入门槛。”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标准根据不同产业制定不同的准入门槛,并非一刀切。如汽车整车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420万元,亩均产出不低于800万元,而物流项目要求投资强度不低于每亩230万元,亩均产出不低于150万元。
每一个新建项目都编制“一图一表”。一图即项目建设总平面图。一表即《龙泉驿区工业用地准入表》,包括产业类别、投资强度、达产税收、动工投产时间等,以此为核心进行项目用地准入审查,全面跟踪进行履约条件考核,考核时间根据项目而定,考核不合格的将按协议追究违约责任。
在做好源头把控,提高项目准入门槛的同时,成都经开区还制定工业企业用地绩效综合评价办法,对投产两年以上的存量企业每年进行考核。细分规上、规下工业企业,设置差异化评价指标,根据当年度企业评价综合得分从高到低将企业分别评为A(重点支持类)、B(提质增效类)、C(整改升级类)、D(淘汰退出类)四个等级,在政策享受、要素保障、评优评先、融资信贷、信用评级、技术改造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措施。
充分考虑到一些行业的周期性及国内国际大环境等因素,考核基准根据当年园区企业整体水平动态制定。淘汰更加慎重,要连续三年考核都位列D类才启动淘汰程序,充分给予企业转型提升时间。
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也助推园区企业高质量发展。前期调研发现,园区一企业总占地259亩,亩均产值为271万元,指标评分属于提质增效类企业,实际仍剩余109亩未建设利用。经过政策宣传,企业决定2019年将投入5600万元进行第三期冰箱配件生产建设项目,将原有由外地购入的零部件转为自己生产,节约物流成本,提高品质管控,该项目目前已完成勘探。
据悉,成都经开区今年将正式全面推开这一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