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成都:革新者的“万亿”向上之路
2018
12/17
09:35


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当前正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鸟瞰成都天府新区。 白桦摄



城市观察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悠闲、安逸,是许多人对成都的固有印象,但并不是成都的全部。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在这里诞生,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创中国古代水利史上新纪元……在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成都从不缺乏革新的勇气。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用16字提炼总结天府文化,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创新创造”。

回溯成都这40年,这与生俱来的改革创新因子更加活跃——在此期间,成都创造出许许多多个“全省第一”“全国第一”。成都地区生产总值成功迈过万亿大关,连续三年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

秉承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首位城市成都,将继续朝着“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这个远大目标,阔步前进!

一城一事

12月初,国务院公布新一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成都探索形成的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被纳入推广名单。数据显示,成都范围内目前已有400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分割确权,作价入股创办企业60余家,总投资额达到了100亿元左右。

“改革”,已成为成都最突出的城市气质。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改革热度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成都经济领域改革热度指数在全国343个城市中位居第一。借力于此,成都跑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经济发展曲线:1978年,成都全市经济总量只有35.94亿元,到1999年过千亿,用了21年时间,之后从5000亿到过万亿,仅用了4年时间。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就已突破万亿,全年有望突破1.5万亿大关。

□本报记者蒋君芳

1

从国企到民营

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出台不久的成都民营经济“25条”,让民营企业家们感受到了缕缕“春风”。不少老一辈的成都民营企业家,由此联想到了20年前的那一场改革——1998年,成都就提出“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四不限”发展政策。

打破条框,民营企业的活力被激发,逐渐成长为支撑成都经济“半壁江山”的重要功臣。2017年,成都市民营经济增加值6746.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3.4%提高到48.6%。

再往前看,始于1978年的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拉开了成都国企改革的序幕,改变了成都当年“以中央直属企业为主要载体,国有企业比例高出80%”的工业架构,让成都成为全国市属国有企业改革最彻底的城市之一,市场经济的“活力基因”自那时起便已注入。据介绍,目前成都仍在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推进战略性重组等工作。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成都的另一把改革之剑,挥向“政府职能”领域,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比如,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推“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以前需至少3个月才能办理齐全的证照,现在只需“跑一次”,最快1天就能办好。

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推行新设商事主体“容缺登记”、建设项目“容缺补齐”制度,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5个工作日内……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上,成都再次向外界传递改革信号: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

从园区到产业功能区

不断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作为成都一张文化名片,成都的东郊记忆公园每天都有不少外地游客来“打卡”。然而20多年前,这片土地闻名全国的身份却是老工业基地。

从二产到三产,东郊记忆的转变背后,是成都在产业布局思路上的调整升级。

2001年,成都作出了实施“东调”战略工程的决定,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手段,利用城区土地与各区(市)县开发区土地的地价差额获得资金,对东郊企业实施搬迁改造,“腾笼换鸟”。这一举措,解决了成都城区人口密度过大,“虹吸效应”不利于成都远郊县经济发展等问题。调迁后的企业,带动了区县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2017年,成都又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经济地理新图谱,将“东进”放在首位。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在上一轮产业规划中形成了40个园区和工业点,目前用地面积已超过90%,承载能力有限,因此“成都制造业‘东进’势在必行”。

一步好棋,带活一盘棋。今年前三季度,成都“东进”区域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投资增长13.5%,天府国际机场等加快建设,带动成都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3.6%。

产城两张皮问题又该如何破解?改革思维仍是关键。

在新的产业空间中,成都以产业生态圈理念为引导,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在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福平看来,集研发、生产、居住、消费、人文、生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功能区,打破了传统产业园区产城脱节、职住分离的单一生产型园区经济模式,大大提升了城市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市民心声

作为一名成都市民,每次看到成都荣登各大榜单时,心里由衷地感到自豪,尤其是成都连续11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很多其他城市的朋友提起时都露出羡慕的神情。改革开放40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得非常快,大家的腰包鼓起来了,居住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我想这是大家感觉幸福的主要原因吧。

——成都市金牛区居民张华

虽然住在农村,但我感觉跟城里也没有啥差距,健身设施、图书室、文化站,该有的公共设施我们也能便捷享受到。家里的几亩地,早在几年前就入股到村上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了,自己不用下地干活,每年都能从土地股份合作社里拿到分红,一家人生活过得很安逸。

——成都崇州市五星村村民龚学贵(本报记者蒋君芳整理)

城市印记大事记

1978年

四川6家国有企业启动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涉及成都无缝钢管厂等4家成都企业,成都国企改革拉开序幕。

1984年

成都市被列为全国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1986年

成都荷花池市场建成开市,一度成为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1992年

中国第一个经国家工商局批准的私营企业集团——希望集团在希望饲料公司的基础上成立。

1993年

省政府批准在成都市成华区和新津县建立四川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这是全国首家省级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

2007年

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10年

成都崇州市隆兴镇黎坝村十五组30户农户自愿以101.27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杨柳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纯粹以土地入股并进行工商注册的合作社。

2014年

成都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等7项改革任务。

2018年

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推“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系统性地解决“准入不准营”“办照容易办证难”难题。(本报记者蒋君芳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