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侯云春 庞玉宇
泸州港(牟科 摄)
长沱两江,静水深流。
酒城泸州,在四川千帆竞发加快发展的浪潮中,走出了独有的节奏:2014年至2017年,泸州市GDP增速连续4年摘取三个全省第一、一个全省第二,经济总量也呈现出争位赶超的强劲态势。
迈步新时代,再起新征程。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下,泸州,如何高水平推进“为国家试制度”的自贸区“试验田”使命?如何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定位?如何落子发展区域经济,为川南经济区加快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贡献泸州力量?又如何在七城竞赛中抢先争位,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奋楫扬帆,勇进者胜。聚焦时代重任,泸州给出了“时间表”: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0亿元,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四川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内陆开放高地“两中心一枢纽一门户一高地”;在此基础上再经过4年左右的奋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超过300亿元。
蓝图绘就,逐梦笃行。泸州市委书记刘强表示,将一张蓝图绘到底,重整行装再出发,坚定建成区域中心不动摇,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勇挑重担,突出对外开放、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主攻方向,深度探路内陆城市立体全面开放,切实做强现代产业体系支撑,擦亮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本底,在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征程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风好正是扬帆时,勇立潮头竞风流。泸州,正步伐铿锵,澎湃前行。
探路内陆城市立体全面开放的“泸州使命”
泸州,川南临港片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是四川唯一布局在省会成都之外的自贸片区。
肩负“为国家试制度”和“为地方谋发展”重要使命,自去年4月1日挂牌以来,川南临港片区用一组组抢眼的数据,不断刷新着开放发展的热度和高度:
挂牌100天,泸州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05亿元,同比增长1023.6%,总额排位由全省第九跃升至第二,仅次于成都;
挂牌8个月,泸州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0亿美元,达到20.57亿美元,同比增长566.1%,上榜2017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今年1-10月,川南临港片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2.39亿元、增长41%,助推泸州全市1-10月实现179.9亿元。
这一张张成绩单,无不彰显出泸州的“开放力量”。
泸州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杨林兴表示,开放发展是时代潮流,无论是自贸区“国家试验田”使命,还是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都要求泸州在探路内陆城市开放发展上有大建树、大作为,唯有提高站位,主动融入中央和省委战略大格局,立体全面开放,方能不负使命。
迈步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新征程,自贸区“试验田”,被泸州视为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何打好这张“王牌”?泸州提出,将紧紧扭住川南临港片区制度创新核心任务,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口岸能级、产业集聚等,加快把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成为泸州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开放发展引领区,助推泸州不断迈向“内陆开放高地”。
为实现这一目标,泸州高水平推进川南临港片区建设。“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纳入国务院大督查推广;“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被国家发改委在全国推广。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涉及川南临港片区的141项试验任务已推进实施139项;累计形成创新成果175项,其中21项制度被权威第三方评估机构(毕马威)评为全国首创。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需要一系列相对应的项目支撑。目前,泸州正全力实施自贸区总部基地等173个重大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41亿元,和润粮油100万吨物流及深加工等24个项目建成投用;今年将确保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25%以上,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25%以上,新增注册企业3500户。
与此同时,泸州“两中心一枢纽一门户一高地”蓝图中,“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四川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两大蓝图,也与立体全面开放大格局紧密相连。
10月10日,泸州—钦州铁海联运首趟班列正式运行。对比原有的江海联运,泸州港到南方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运输时间,可节约15天左右,是继泸州—广州黄埔外贸铁海联运班列之后,又一条稳定的南向出海通道。
“现在各行各业都竞争充分,绝大多数产品的性能都只是细微差别,随时都可能被同行替代,这时候在物流上早几天送达,往往就能抓住老客户,增加新订单。”落户川南临港片区一主营机械装备外贸销售公司的负责人说。
得益于泸州强力推进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相匹配的开放大通道建设,泸州航运物流产业快速崛起。在已有22家A级物流企业基础上,与中海航运等30余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泸州港作为交通部确定的四川唯一的28个内河主要港口、四川第一大港,长期占有四川三分之二的集装箱水运吞吐量。今年1-10月,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48.7万标箱、增长18.5%,占全省水运总量61%。
大开放带来大发展。依托自贸区红利,泸州与滇东黔北地区、长江中下游等南向东向开放合作水平不断提升,先后与湖北武汉、广州南沙等40余个物流节点城市、自贸区、开发区建立合作关系;川南临港片区挂牌以来,新增注册企业5028家,注册资金530亿元,新增企业数是原存量企业数的6.7倍;建成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入驻进口贸易企业14家,新增进出口贸易备案企业244家……这些企业、项目和投资,将为泸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
以自贸区为引领,泸州正高质量探索和行进在内陆城市立体全面开放发展之路上。
做强“三个千亿”现代产业体系的“泸州支撑”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经济实力是硬指标,基础在产业,支撑在产业,特别是工业。
过去,泸州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白酒和天然气化工是两大分量极重的主导产业。
然而,2012年,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泸州老窖和郎酒两大龙头企业也未能幸免,营收双双掉出“百亿俱乐部”。
祸不单行。因天然气资源枯竭,泸州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产业,面临结构失衡、竞争力下降等难题,发展举步维艰。
但就是在这样的不利局面下,2013年至2017年,泸州市GDP增速连续4年摘取三个全省第一、一个全省第二,经济总量也在短短几年间,从全省第九位跃升至全省第六位。
化被动为成绩的动能从何而来?来自于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定力和张力。
“工业是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心骨,占比超过五成,其成败决定着全市经济发展的成色。”泸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霄告诉记者,从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到工业各战线,并没有时间和条件去“舔伤口”,而是迅速梳理家底,毅然推进工业转型再出发。
白酒产业和“1+4”新兴产业(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被泸州迅速锁定为新的产业主攻。
中国酒城,醉美泸州。有着“风过泸州带酒香”美誉的白酒产业,虽受行业调整冲击,但仍然是泸州最有发展基础、最有竞争实力的传统优势产业。
依托“中国白酒原产地”和“世界十大烈酒产区”核心优势,泸州大力创新差异化特色产品,拓展多元化营销体系,提升弘扬泸酒文化,打造“泸州酿”产区品牌等,白酒产业迅速走出行业调整带来的被动局面。到2017年底,泸州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807.8亿元,占全省的35.8%、全国的14.3%。
而与泸州白酒产业集群隔江相望,落地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的智能终端企业——四川威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组装手机。
到泸州发展才一年多,公司订单不断:每天手机2万部,年产值预计达10亿元,远销东南亚以及南美地区,与40多个国家的运营商形成合作关系,待所有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00万部。
透过企业看产业,短短一年多时间,泸州智能终端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落户智能终端企业107家,目前已投产56家,实现产能438亿元、销售收入90亿元。
除智能终端外,泸州电子信息产业还有大数据、通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等优势板块。
2017年11月正式在泸州上线运营的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吸引了软通动力、九次方、华唐大数据等21家关联企业入驻,这些企业,不仅将推动泸州的政务服务“上云”,还将深度服务泸州传统产业及企业转型升级;北斗导航位置服务数据四川(泸州)分中心建设加快推进,预计到2020年,该板块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亿元。
传统优势与新兴产业交相辉映,不仅为当下的泸州刷新着成绩单,更为未来的泸州蓄集着新动能。
今年10月底,泸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精准施策支持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被各方惊叹为“力度前所未有”的产业支持政策。
《意见》提出,突出精准扶持实体经济、白酒和“1+4”新兴产业、存量企业等重点,加大工业提质增量、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融资等支持力度,力求在实体经济动力、产业能级、创新能力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做强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产业支撑。
力争到2020年,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80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工业对GDP贡献率达到50%以上,工业发展带动每年新创造就业岗位1.5万个以上。白酒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突破1000亿元,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四大产业突破1000亿元。
扬帆区域中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泸州蓝图”
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是最直观的体现。泸州,以未来经济副中心的城市格局为目标,准备在当下,扬帆在当下。
茜草组团,位于长江、沱江交汇处的泸州主城区几何中心,与泸州中心半岛、城北两大老城区隔江而立,是泸州最富价值的城市核心区。
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投入了上百亿资金,倾力实施茜草组团地域老旧、传统企业“退城入园”、搬迁改造等工程。
搬迁后,开发自然是题中要义。
然而,在《泸州市茜草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2015-2030)》中,经多次权衡,原本规划的一半以上居民楼盘地块,被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大约三分之一,替换成了文化设施和绿地等,成了几乎无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白地”。
在泸州决策者看来,过去10年,泸州GDP从2008年的508亿元增加到2017年底的1596亿元,10年间增长了近1100亿元;未来20年,泸州GDP会增加到5000亿元甚至8000亿元,而茜草组团未来一定会是城市的中央CBD,必须为长远考虑,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茜草组团规划的调整,是泸州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态度,高起点、高质量勾画城市远景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联接枢纽和转换点,泸州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被定位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港口;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被定位为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而同时,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构筑长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重任。
面对区域中心城市蓝图与生态保护重责的叠加,泸州如何破题?
“我们将在守住绿色发展本底的基础上,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不断提升集聚辐射能力,建设一个山水绿色、宜居宜业的区域中心、中国酒城。”泸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建山水绿色的区域中心,泸州这么干——
以推进长江沱江沿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等为重点,全力以赴擦亮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本底”。
在此基础上,泸州高质量设计城市远景规划,明确“成渝发展新中心,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城市战略定位,“具有核心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川渝滇黔结合部现代服务业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文明建设标杆”等城市职能。
目前,泸州正着力推进两江新城、老城疏解、工业园区产城融合、泸县融入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等重点工作,加快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
同时,以推进城市公益设施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等为重点,着力增强城市承载和治理能力,探索建设全国美丽城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人,成为四川第二大城市,形成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此外,教育医疗是泸州的优势资源,也是提升城市影响力、辐射力的重要抓手。依托自身优势,泸州将进一步做强教育医疗服务,聚焦聚力打造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区域医疗健康中心、独具特色的文化强市,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每个县均有三甲医院、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0亿元等目标,形成与区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大文化、大体育、大传媒、大健康”。
迈步新时代,勇于新担当,必有新作为。
泸州,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聚焦聚力立体全面开放、现代产业体系、区域中心城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主攻方向,正以独有的“泸州速度”和“泸州攻势”,起舞高质量发展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新航程。
记者手记 >>
从资源型城市到开放型城市
泸州精彩转身
上世纪50年代,泸州依托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逐步成为我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国家规划的15个大化工基地和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这里集聚了四川省四分之一的化工生产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随着天然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泸州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产业,面临结构失衡、链条断档、竞争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产业转型,是最让人容易理解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闻名中外的中国酒城,独特的雨热光照和生态环境,让泸州自古以来就成为酿造美酒最为理想的地区,是市场占比高达七成的浓香型白酒发源地,是“中国白酒金三角”支点城市,有着“风过泸州带酒香”的赞誉。依托这些优势,白酒产业成为泸州迈步新征程锁定的首个“千亿产业”。
但仅靠白酒产业,并不足以支撑泸州在七城竞赛中争胜。审视自身优势,泸州选择了加码电子信息和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1+4”新兴产业,几大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生命力越来越强,充分展现了泸州在产业转型上的智慧。
然而,泸州转型发展最精彩的一步,来自于战略转型——从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开放型城市。
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乃至一个城市。
自贸试验区落子泸州并高水平推进,无疑是最好的佐证:有天时,有地利,更有人和。
短短一年多时间,川南临港片区累计推出175项创新成果,平均每3天推出一项;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省市区行政许可事项508项集中办理,356项“最多跑一次”,312项“一章办结”,审批效率提高80%以上;
1-10月,泸州港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同比缩短50.9%、73.5%;
强力推进“铁路水空”大通道建设,发力四向拓展,与40余个协同开放城市建立合作……
每一个动作,都让泸州朝着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不断迈升:
川南临港片区挂牌100天,泸州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05亿元,同比增长1023.6%,总额排位由全省第九跃升至第二,仅次于成都;
挂牌8个月,助推泸州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66倍,突破20亿美元大关,上榜2017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今年1-10月,川南临港片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52.39亿元、增长41%,助推泸州全市1-10月实现179.9亿元。
一组组飘红亮眼的发展实绩,不仅推动着泸州快速转型发展,更成为泸州奋进全省经济副中心征途中最强有力的支撑。
转型发展,是泸州紧迫的现实需求。在转型过程中,泸州勇于探路内陆城市立体全面开放发展,并一步一个脚印,干在实处,定能够行稳而致远,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