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杨波
美丽如画的攀枝花主城区(中共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奔腾潮涌的金沙江畔、沟壑纵横的攀西大裂谷间,四川最南端——攀枝花市,这座以“英雄之花”命名的城市,从不缺骄人的中国奇迹。
这里,蕴藏着全国20%的铁、63%的钒和93%的钛,一代伟人邓小平盛赞这片土地“得天独厚”。
曾经,这里作为集全国之力、全民之智建立的新中国最早的“特区”之一,30万军民打通成昆铁路,用普通高炉将“呆矿”变“宝藏”,将2.5平方公里“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建成世界闻名的“象牙微雕钢城”,在其诞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里,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着“攀枝花力量”。
如今,肩负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国家使命”,按照省委确定的“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以及“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向开放门户”等新定位新要求,“英雄之城”再出发。
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表示,攀枝花不能辜负新时代,不能辜负前辈们的心血和期盼,将全面准确地落实好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持续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推动攀西经济区、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级钒钛材料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走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新路子,让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开创攀枝花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答好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攀枝花答卷”。
工业再出发
擦亮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金字招牌”
“我们是为攀钢服务的‘服务团’,我是这个团的领班人。”攀枝花市委书记贾瑞云履新第三天,就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波到攀钢集团调研,共叙三线建设“袍泽之谊”,再谋工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攀枝花,一座因矿而生、因钢而兴的城市。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的周边环境形势异常严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资源富集、地势险要的攀枝花于1965年3月,被毛泽东同志亲自选定为三线建设的重要钢铁基地,至此,攀枝花工业从零到有、由弱到大,城市也从不宜人居的干热河滩地,变成了“百里钢城”。2017年,攀枝花市工业增加值达706亿元,工业总量居全省第五。
一代代攀枝花儿女用“铁水”和“汗水”,浇筑出我国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和最大的三线企业——攀钢集团,后者历来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晴雨表”。
“工业不强不叫攀枝花。”曾在重庆钢铁公司和省经贸委工作过的贾瑞云十分熟悉工业。在他看来,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市积累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但也面临着产业层次长期处于低端、主导产品产能过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攀枝花必须持续做好“钒钛”文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积极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智慧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攀枝花市委常委、秘书长吴成钢说,攀枝花强调发展工业,不是说要走传统工业老路,而是指“工业再出发”,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技术突破、转型升级,发展中高端工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做好科学、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在发展好钢铁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钒钛产业,打造“中国钒钛之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工业再出发!作为国家认定的141个资源成熟型城市之一,攀枝花有强大的资源支撑——钒、钛保有储量分别居世界第三和第一,被全域纳入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工业再出发!攀枝花有强大的科技支撑——今年6月,攀钢不负众望,历时2年多开展的“旋转喷镁铁水脱硫工艺技术与关键装备开发及应用”项目,成功破解喷吹脱硫铁损大、脱硫剂利用率低这一世界性难题,攻克“高温碳化、低温氯化”高炉渣提钛等多项世界性难题,早已不是过去的“傻大黑粗”。
工业再出发!攀枝花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撑——今年10月,宝鸡力兴钛业年产2万吨海绵钛及1万吨钛材深加工项目在攀签约落地,攀枝花与宝鸡两座相隔千里的城市,穿越秦山蜀水,在英雄之城共筑“钛”梦想,做长钒钛产业链。目前,攀枝花已建立起了钢铁、钒钛、机械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体系。
工业再出发!攀枝花更有优越的政策叠加支撑——面临攀西经济区(全省五大经济区之一)、国家资源开发试验区(国家批准设立的唯一一个资源综合创新开发利用试验区)、钒钛高新区(国内首个以金属材料产业开发为主要依托的国家级高新区)“三区覆盖”的大好机遇。
虽然“三区”范围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发展“同心圆”——在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均致力于加快提升工业发展水平,把攀枝花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眼下,攀枝花正充分运用“三区”叠加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三区”联动发展、共创共建、共兴共赢。
攀枝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表示,攀枝花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围绕钒钛钢铁和钒钛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充分增加有效供给,迅速走出行业产能过剩的不利局面,为工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攀枝花市淘汰落后钢铁产能151万吨、低效煤炭产能201万吨;2017年,攀钢集团年产高铁重轨135万吨,产销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实现营业收入670亿元、增长34%,盈利5.68亿元,扭转连续6年亏损的局面;钒钛产业产值215亿元、同比上升49.2%;以全国1.1%的钢铁产能,带动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钒制品生产基地和国内唯一的全流程钛产业基地。
目前,攀枝花正聚焦钒钛产业链延伸,打好产业招商、科技招商、政策招商“三张王牌”;围绕攀钢这艘“工业航母”,形成一批配套企业,打造“航母舰队群”,与攀钢集体“出海”,共同夺取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综合竞争力,以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擦亮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金字招牌”。
依托阳光山川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过去,一提到攀枝花,人们第一反应就是一个工矿基地,但现在,“钢城”这个词汇,在攀枝花人生活中早已不是唯一。如今,他们以自己的城市被誉为“阳光花城”而自豪。
攀枝花年日照2700小时,年均气温20.3℃,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绚丽多彩。这座离成都600余公里的攀西大裂谷城市,凭着温暖的气候、丰富的果蔬吸引着全国的客人。
“英雄攀枝花,阳光康养地” “英雄本色,阳光味道”……这些广告词,已成为人们对这座工业城市的新印象。
王波表示,按照省委书记彭清华到攀枝花调研时提出的“攀枝花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怡人,发展亚热带农业、康养旅游业具有独特优势”指示精神,攀枝花将进一步做好“阳光”文章,高标准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攀枝花将依托安宁河流域早春喜温蔬菜示范基地、芒果标准化绿色化示范基地、盐边北部标准化蚕桑基地和现代精品花卉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着力培育壮大特色水果、早春蔬菜、畜牧水产、优质烤烟、林业生物以及特色花卉、优质桑蚕“5+2”特色产业。
同时,用工业思维统筹谋划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投入产出比、加工链条延伸、销售渠道拓展等重点事项,实施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逐步解决当前农业碎片化经营、市场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提升攀枝花农业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全面升级。
康养产业是着眼未来的产业。养身靠环境,养心靠文化,养智靠事业。攀枝花将着力发展“养身、养心、养智”的大康养产业,充分发挥气候比较优势,推动康养产业与农业、工业、医疗、旅游、运动等深度融合,完善四季康养旅游模式,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阳光生态经济走廊。
目前,攀枝花正着力构建“一核引领、一带支撑、三谷带动”的康养产业全域化布局。其中,“ 一核” ,中心城区优先发展医疗保健、健康管理产业,打造医疗服务基地;“ 一带” ,以盐边县的温泉、森林、农业和省青少年运动训练基地等自然和社会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带;“ 三谷” ,以西区为核心的康养“苏铁谷”、以仁和区为核心的康养“仁和谷”和以米易县为核心的康养“迷昜谷”。“苏铁谷”主要走深加工路线,研发优质、智能化的康养产品,挖掘苏铁优势,开发“苏铁山药”。“仁和谷”主要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开展美容整形、康复疗养等高端医疗服务。“迷昜谷”主要培育休闲娱乐、现代农文旅相融合、信息化服务管理相结合的高端养生养老等产业集群。
“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乐。” 行走在米易,城在山中,水在城中,行在绿中,居在园中,让无数游客留恋。仅2017年,米易县就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全县70%的康养房产被外地游客购买,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康养产业在攀枝花的蓬勃发展,环境优势也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到攀枝花投资兴业。
川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攀枝花是一个四季都适合度假的区域,川投正抢抓省委加大攀西经济区建设开发力度、攀枝花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等机遇,围绕大健康产业投资新风口,布局攀枝花米易海塔等地,投资康养、文旅等产业。
再塑新坐标
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向开放门户
攀西大裂谷,沟壑纵横、交通险阻。
攀枝花,就位于这个大裂谷之中,与凉山、楚雄、丽江等川滇毗邻六市州相连,该区域面积16.9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924万人,集中居住着彝、傈僳、回、白等多个少数民族,大多数地方属于深度贫困地区,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相对周边其他五市州,攀枝花不仅位于该城市群几何中心,而且在区域辐射力、聚集力和竞争力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创新能力方面,拥有重点实验室1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产业技术联盟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科技实力高于毗邻地区;医疗卫生方面,拥有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9家,专科医疗水平区域领先,人均拥有卫技人员和床位数居区域第一。2017年,外地来攀住院患者占比约20%。
依托这些优势,省委、省政府赋予攀枝花时代重任,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攀枝花不靠海、不沿边,如果不扩大开放,不深度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就很难在更大范围聚集资源、推动发展。”贾瑞云说,为不负省委嘱托,攀枝花将建立“大开放向南方”的新思路,把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城市由传统服务型向区域中心型转变,打造全国性交通枢纽和教育、医疗、信息、文化、创新“五大区域高地”(即“一枢纽五高地”),增强对周边区域的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把攀枝花建设成区域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对接云南、面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
开放发展,交通先行。乘着国家把攀枝花确立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契机,攀枝花市正加快推进成昆铁路复线建设,争取大攀昭铁路按高铁标准尽快开工,抓好攀宜、攀大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川滇缅南向战略联通体系,为南向开放门户建设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针对过去“先生产、后生活,先企业、后城市”建设模式所导致的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上,攀枝花将着力调整优化城市规划,推动城市建设从配套服务型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变,让城市功能更齐备、更健全、更有质量,更好的服务周边城市。
目前,与周边市州相比,攀枝花教育水平高,已成功创建川西南唯一的新教育实验区,每年吸引了大量周边学生到攀就读。受益于三线建设时期全国优质医疗资源的大量汇集,攀枝花拥有三甲医院5家,凉山、丽江、楚雄等地危重病人纷纷前往攀枝花就医。
攀枝花具备带动川西南、滇西北发展的潜力。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攀枝花将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夯实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城市宜居度,同时,完善各项综合服务能力,比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升区域文化高地水平;提高教育质量,筑牢区域教育高地;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打造区域医疗高地等,提升攀枝花城市竞争力。
攀西的开发和建设,从来就没有平坦的路可走。
是的,诞生于国家三线建设时期的攀枝花,始终不缺国家使命和英雄故事,它拥有“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聚集着一路披荆斩棘、将沟壑变通途的磅礴力量。
这种精神,必将指引着英雄的攀枝花人民在新时代下,不辱使命,发挥试验区“火车头”作用,在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发展战略的指引下,乘风破浪,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记者手记 >>
勇担国家使命
攀枝花,是一座用一种象征英雄的花来命名的城市;
这座城市,从基因里,就注定了要承担国家使命。
53年前,为了三线建设,国家在攀枝花设立“特区”。通过艰苦奋斗,攀枝花建设者在2.5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象牙微雕钢城”,圆满完成了共和国赋予攀枝花这座城市的国家使命。
今天,国家又将开发钒钛等国家战略资源的使命交给了攀西人民。攀枝花作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的龙头和主力军,再次承担起国家使命。
使命光荣,挑战巨大。这座四川最南端的城市,地虽偏远,但身上始终流淌着钢铁般的意志,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不仅要承担国家使命,而且还要探路城市转型。
市场经济背景下,攀枝花不停创新模式,组织各方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攻克制约国家战略资源开发的诸多难题;资源性城市,产业太“重”,攀枝花就另辟蹊径,发展康养产业,掘金“阳光”;攀西裂谷,山多地少,脱贫压力大,攀枝花就着力现代农业上山,让缺水干旱的荒山,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英雄之城攀枝花如何再出发?
中共攀枝花市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通过“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对市情再审视、再分析、再把握,提出了“一二三五”工作思路:“一个目标”,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攀枝花;“两篇文章”,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三区联动”,推动攀西经济区、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融合、政策互惠、联动发展;“五个加快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以及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我们坚信,因国家三线建设而兴起的攀枝花,凭着凝聚在骨髓里的“三线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开拓创新,在新时代,将不断创造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