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绵阳:潮头当歌再进发
2018
09/04
10:19

——就绵阳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与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市之探析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任毅



美丽的中国科技城城市一隅

绘就宏图,再起征程。

迈步新时代,在对绵阳发展方位进行全面审视的基础上,特别是在对事关绵阳长远发展的40余个市级重点课题进行深度调研与充分吸纳的基础上,绵阳,这个被党中央、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在登高望远中作出了“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绘就了“四个时间节点”的进度表、“六个基本原则”的路线图、“五个主攻方向”的发力点。

之所以作出这一系列的战略谋划与科学部署,在日前举行的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上,绵阳市委书记刘超在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川篇’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必须深学笃用、知行合一。”“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省委十一届二次、三次全会作出了新的决策部署,必须对标对表、全面落实。”“绵阳发展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精准研判、担当有为。”

在接续奋进中,绵阳伫立潮头,重整行装再出发。

A 重中之重 >>>

以“三个聚力”,破解“科技城之问”

在共和国广袤的土地上,作为新中国“两弹一星”诞生地的绵阳,一部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军民融合的发展史。

从“一五”时期国防军工资源的集中布局,到改革开放后军转民的率先探索;从进入新世纪,国家批准建立中国科技城,军民融合发展开始正式破题,再到党的十八大后,随着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全面加速,军民融合成为绵阳这座城市最鲜明的底色。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川视察时,专门就绵阳军民融合发展与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绵阳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军民融合发展潜力巨大,要促进军地、军民融合发展,趟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

5月24日,省委书记彭清华在绵阳调研时强调,建设中国科技城是党中央赋予四川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我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绵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关键所在,要把这个金字招牌擦亮叫响。

此后,6月30日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关心下,绵阳国家科技城在探索前行中,初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助力经济增长、保障国防建设的路子。”据绵阳有关方面介绍,近年来,绵阳国家科技城始终牢记国家使命,在众多军民融合领域形成了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国防科技力量,如核科学技术、空气动力等居世界一流地位,航空发动机、磁性材料、二次雷达等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建成全国唯一的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和在全国率先出台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办法等,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辩证地看待这些成绩的同时,绵阳更是剔肤见骨地剖析科技城建设中的问题与不足。特别是在离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国家科技城的初衷及中央与省对科技城建设的期冀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某种程度上讲,存在着“科学强、产业弱”“成果多、转化少”等现象。“为何头顶中国科技城的桂冠,绵阳的经济总量在过去一段时间,在西部城市中的排名却一度下滑?”这一绵阳全委会上的“科技城之问”,引发大家的深思!

在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中,绵阳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深度谋定未来发展的“五个主攻方向”,提出的第一主攻方向就是,聚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以“超常的发展思路、超常的发展举措与超常的建设成效”,来“实现中国科技城的超常发展”。

绵阳主要领导就此认为,这当中首要是抓创新主体培育,培育更多更优 “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的创新主体特别是企业主体;基础是抓创新生态营造,形成服务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移转化等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良好环境;关键是抓创新活力激发,以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充分激发创新主体动力活力;核心是抓创新产业培育,壮大既能起支柱作用又有良好成长性的创新产业集群。

依托在绵军工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绵阳表示,将着力构建“1+13”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体系,计划到2020年,全市认定的军民融合企业由去年的321家提高到500家、产值由去年的1530亿元增加到3000亿元,打造国内有重要影响力和为绵阳经济发展贡献较大的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发展集群。同时,把推进10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作为支撑科技城产业承载与超常发展的核心载体,建设最具“国际化”与“现代化”的科技新城、产业高地和城市新区,奠定绵阳建设现代化大城市之坚实基础。

B 核心主攻 >>>

瞄准“686”,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抓经济工作的关键性抓手。

在绵阳经济发展史上,2017年成为绵阳值得标注的一个年份。

这一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74.75亿元,成为我省地级市中首个突破2000亿元的市州;GDP增速达到9.1%,位居全省第一,创下了1998年以来绵阳的最好位次。

“纵向比快慢,横向比高低”。探究这一突破与嬗变,绵阳认为,其关键在于始终保持专注发展的定力,牢把“抓发展、抓投资、抓项目”的工作主线,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把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以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站在又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瞄准在全省率先建成经济副中心以及加快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市这一势在必得的奋斗目标,绵阳提出要系统谋划、精准施策,加快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包括,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把先进制造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构建先进制造产业体系,培育先进制造企业群体,筑牢绵阳“兴市之本、强市之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握发展趋势,突出创新引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重点产业、主导产业“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强品牌”,推进绵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由此,绵阳基于目前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未来发展前景,确立了“686”重点产业培育计划。第一个数字“6”,就是对接省“5+1”产业体系,在工业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等六大产业;第二个数字“8”,就是在服务业上主要聚焦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第三个数字“6”,就是在农业上集中发力粮油、禽畜水产、中药材、林果、蔬菜、休闲农业等六大产业,从而从整体上推进绵阳向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现代服务强市、现代农业强市铿锵迈进。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对于绵阳来讲,先进制造业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绵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元方如是认为。绵阳为此表示,将持续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加快形成“千亿级企业领航、百亿级企业带动、十亿级企业支撑”的大企业大集团群体,力争到2025年培育年主营业务在1000亿-2000亿元以上的先进制造企业2户、500亿-1000亿元的3户、100亿-500亿元的5户、10亿-100亿元50户,培育一大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计划到2025年打造出3000亿元级电子信息、2000亿元级汽车、1000亿元级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培养出一批国家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尖子和单项冠军。

借梯上楼,借船出海。围绕重点产业的补链、强链和扩链,近三年来,绵阳在挂图作战与挂帅出征中累计引进5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303个。特别是继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面板生产线、453亿元的汉能移动能源产业园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后,今年又成功引进投资240亿元的惠科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202亿元的威马新能源汽车、166亿元的威马固态共享电池、130亿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128亿元的诺思微系统基地等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成就了“招大引强”的“绵阳现象”。

据测算,这些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将年新增产值3000亿元以上,实现“再造一个工业绵阳”。

C 制胜要诀 >>>

持续推进“五大行动”,打造“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发展新格局

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层次和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对于绵阳而言,市强县弱、城强乡弱、县域分化,一直是制约绵阳跨越发展的一大短板。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攻坚之着力点。去年1月,绵阳市委市政府在长达9个多月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当年“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实施“振兴计划”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

在这份凝聚多方智慧的文件中,绵阳提出将通过统筹实施“产业培育提速、城乡建设攻坚、民营经济提振、改革开放突破、社会民生促进”五大行动,做实绵阳县域经济这一底部基础。为此,绵阳还建立了推进机制,并设立了总规模达50亿元的县域经济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县域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市县联动,合力攻坚。一年奋战,绵阳在去年全省县域GDP总排名中,9个县市区就有5个排位上升,最高的上升了7位,创2015年全省实施区县分类考核以来的最好成绩。去年全市县域范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19.27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78.1%,同比提高0.37个百分点,为全市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时代带来新机遇,新战略构建新格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与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为指引,绵阳日前在对市情再认识与再研判的基础上,作出了构建“一核两翼、三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安排,并将其作为绵阳“五大主攻方向”之一,旨在打造各具特色、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夯实绵阳发展的底部支撑。

一核:涵盖绵阳涪城、游仙、安州3个市辖区和经开、高新、科创、仙海4个开发园区,这是目前绵阳资源要素最集中、发展基础最好的区域。未来绵阳将着力提升这“一核”的发展质量与辐射带动力,培育壮大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

两翼:以绵阳江油市和三台县为主体,这两地发展基础较好、人口较多。“大县(市)要有大作为”,未来绵阳将强化此“两翼”的骨干支撑作用,培育和壮大区域发展重要支点,使这一个 “北翼”、一个“南端”,与作为绵阳“一核”的中心城区形成“三足鼎立”与“三端发力”的竞相发展态势。

三区:即树立“全市一盘棋、全域一张图”的思想,将绵阳全域划分为中部平原河谷片区、东南丘陵片区、西北山地片区,根据其地理地貌、发展基础、资源禀赋、自然条件等,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在既“求同”又“存异”中,打造优势互补、相融共进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各出各的优势牌”“各做各的特色菜”。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绵阳上下同欲、奋楫争先。作为“一核”之一的涪城区,将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安州区则将推进工业量质提升,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区,打造1000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作为“两翼”之一的三台县,将主动肩负“大县要有大担当、大县要有大作为”的政治责任,全力打造大健康食品医药、高端装备及新型材料制造等“三个百亿”产业;作为绵阳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的江油,将围绕“建设四川先进制造强县和现代服务业强县”目标,打造“北翼”骨干支撑。

与之同时,绵阳高新区加速打造西部一流高科技园区,绵阳经开区加速冲刺西部先进制造业示范区,绵阳科创区加速发力西部军民协同创新示范区……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新时代的改革大潮中,以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和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市为目标的绵阳,正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实干开新局,改革再进发。

○ “一干多支”总编说之 绵阳

时代是出卷人。

迈步新时代,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学深悟、研以致用的基础上,在对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所作出的新的决策部署进行对标对表、务实重行的落实中,绵阳,这个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提出了“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与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市”的总体目标和战略谋划。

这是一座备受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城市!可以说,在全国地级市甚至所有城市中,鲜见一座城市能像绵阳这样如此地得到中央的高度关注:为了她,中央成立了19个部委为成员单位的部际协调小组,并由一位副总理直接分管此项工作;为了她,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个发展纲要和3个五年规划。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多次提及绵阳,寄语这座曾经为我国国防科研事业作出过核聚变级卓越贡献的城市,在新的发展征程中“趟出一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

“重大使命、重要载体,重大机遇、关键所在”,这是省委书记彭清华5月24日在绵调研时所强调的四个核心词。清华书记指出,建设中国科技城是党中央赋予四川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我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绵阳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关键所在,要把这个金字招牌擦亮叫响。就在本月23日,省委还专门用半天时间研究科技城的建设……

“于唯一,当第一”。面对中央的重托与省委的期冀,头顶中国科技城桂冠的绵阳,理当秉承关怀而奋起、抢抓机遇而图强,在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与军民融合这两大国家战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的使命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争当第一。今天,当我们以辩证的眼光审视科技城18年来的发展来路时,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更是深深地看到了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这包括在从“科学”到“技术”、从“成果”到“产业”,推进绵阳富集的国防军工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尚需下大力气求得突破。

很高兴的是,我们看到,在坚持问题导向、发展导向、目标导向中,绵阳市委日前所确立的未来“五大主攻”战略谋划中,“第一主攻”即为推进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何以超常?结合省委专题会议精神,绵阳认为,那就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城建设和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以推动科技创新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创新为特色,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合作创新为动力,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统筹推进创新驱动与军民融合、政府引导与市场主体、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服务国防与发展经济,着力培育创新主体、营造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产业,加快把科技城打造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军民融合创新的排头兵和西部地区发展的增长极’”。这,也是新时代赋予绵阳的新考卷。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面对这份新考卷,唯有担当担责,以敢于担当的状态、善于担当的本领、勇于担当的作风,“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从而以“超常的思路、超常的举措”,来实现绵阳国家科技城“超常的发展速度”与“超常的建设成效”,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科技城的战略意图与国家使命。

“以背曰负,以肩曰担”。这一肩负着责任与使命匍匐前行之画面,构成了中国文化里“担当”二字的意象。在绵阳,其担当之精神在这座城市始终根脉相传:远古洪荒年代,在这里诞生出的治水英雄大禹,面对有着毁灭性泛滥的滔滔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了水患,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这里战斗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此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为共和国长空铸剑,成为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的重要标志;在凝聚着中国力量与彰显着中国精神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在这里成长出的共产党员兰辉,“始终对工作充满激情,宁可让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在奔波于灾后重建中,不慎坠崖,因公殉职,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作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

新时代、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在就干好绵阳事情“科学地干、务实地干、创新地干、高效地干、干净地干”的标注引领中,在“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中,我们对绵阳推进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与建设西部现代化强市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