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德阳“四新”构建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2018
08/23
09:56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洋 肖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前,德阳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作出《中共德阳市委关于贯彻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和《中共德阳市委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的决定》,围绕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的重大部署,就加快推动新时代德阳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新的战略谋划和部署。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德阳市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有什么新的思路?具体将怎样做?

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党组书记、主任黄琦表示,德阳工业要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工业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产业体系优、创新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绿色发展佳、体制机制活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新跨越

产业从“做大”到“做强”

德阳因工业立市兴市强市,是中国的“重装之都”。德阳工业在全省工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2年至2017年,德阳工业总产值全省平均占比 7.6%,长期居全省第二位。2017年,德阳工业总产值全省占比达8.4%,其中装备制造总产值全省占比26%;规上企业1378户,是全省地级市中唯一超过千户的城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0.5%,居全省第四;完成工业投资559.8亿元,居全省第三;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70.7亿元,居全省第二。

数据折射出德阳工业对全省工业的贡献。随着全面创新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渐深入,德阳工业逐渐由传统的“装备制造”转向“智能制造”,未来将打造成为“装备智造之都”。

黄琦指出,这一转变是德阳工业从“做大”到“做强”的新跨越,是德阳在高质量发展中必须要走的正确路径。

德阳市委的《决定》勾画了德阳工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路径、目标、方向,系统阐明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构架,指出“德阳的优势在工业、潜力也在工业”,提出了当前阶段“不是弱化制造业、拔高服务业,而是建立在制造业自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高平台基础上,挖掘提高服务业产能,实现量质齐升”的论述。

对此,黄琦表示,德阳将通过5年努力,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即高端高质高新的“5+5+1”(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绿色建材五大主导产业+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德阳工业不盲目追求“做大”,将更加重视质量“做优”,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努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新需求

产业既“增收”更“惠民”

2012年至2017年,德阳地区生产总值中,工业平均占比52.4%,是德阳经济的重要支柱。2017年,德阳实现工业增加值887.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45.3%,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1.2%。工业是德阳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德阳工业始终是解决劳动就业和提高职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渠道。2017年,德阳工业企业就业人数31.3万,占全市城镇就业人数121.9万的25.7%,提供了巨大的就业空间。

另外,因德阳不断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工业生产节能环保工作突出,德阳天更蓝、水更清,人民的生活环境更优美,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黄琦谈道,高质量发展对德阳工业提出了新要求,德阳工业不仅要为德阳发展贡献经济力量,更应坚持产业为民,更好满足人民需要。要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持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升其质量和效益,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坚实保障。

为适应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的期盼,德阳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工业产业体系,鼓励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积极发展绿色环保工业产业。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培育先进生产供应能力,扩大优质工业品供给,推动工业产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体。

下一步,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将实施主导产业提质振兴计划,推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抓住省委支持德阳打造重大装备制造基地的机遇,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新型化工、生物医药、绿色建材等五大主导产业,全面推进产品换代、生产换线、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同时,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倍增计划,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以产品高端化、制造智能化、产业集群化、产能国际化为方向,发展通用航空、轨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

德阳着力为工业发展筑就“绿色”基底。作为联合国授予的“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德阳将在装备制造产业上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集群化发展;在新型化工产业上,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产品,鼓励新型化工企业加快清洁生产技术开发应用,建设绿色生态化工产业园区;在绿色建材产业上,发展以生物质建材、节能环保建材、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为重点的新兴绿色建材,发展壮大新兴绿色建材产业。

新突破

产业边“升级”边“创新”

德阳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域、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也意味着德阳在适应高质量发展中,更加重视调整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工业发展动力变革。

黄琦表示,德阳工业着力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方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坚持创新发展。统筹做好重点领域去产能、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促进新动能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生产、流通、消费模式深刻变革,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更多新增长点。

同时,落实支持工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促进产业政策与财税支持、金融服务良性互动。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多层次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着眼补齐短板,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夯实产业发展技术基础。

技术创新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德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技术创新,推动工业新旧动能转换。2017年,德阳市规上工业企业R&D(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达34亿元,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64.4%。

黄琦说,下一步,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将实施产业园区提档升级计划,调整产业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对全市工业园区实施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资源配置、基础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六个统筹”,构建“2+8”园区体系,确定各园区主导产业和重点支持产业。

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强化创新驱动,实现发展动力变革。重点在强化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围绕高端装备、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扎实推进技术攻关,加强技术创新改造投入。

新格局

产业强“竞争”促“开放”

德阳市重大装备制造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目前,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以上的火电机组和汽轮机、20%的大型船用铸锻件、8%的风电机组都由德阳制造,德阳发电设备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居全国第一;食品工业享誉中外,拥有中国名酒剑南春、长城雪茄、蓝剑饮品等一批优质品牌,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

黄琦认为,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德阳工业具备强劲实力,更应加快构建产业开放新格局。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提升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竞争力,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融合发展。完善走出去服务保障机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促进国际技术和产能合作,支持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为各国人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德阳造”产品和服务。

据了解,2012年-2017年,德阳出口额累计完成116.1亿美元,连续十年位居全省第二,其中,机电产品出口累计46.7亿美元,年均增长6%,占出口额40.2%。2017年,德阳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的184家企业开展了进出口贸易交流,出口额完成28.4亿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额40%;德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项目达53个,投资总额5.93亿美元。德阳已成为装备制造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基地。

下一步,德阳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将推进重点产业国际化布局。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将全力推进产业招商,增强产业发展新动力。围绕产业体系招大引强,着手进行“5+5+1”产业分析,明确招商方向,锁定目标企业,实施精准招商,着力引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大型项目,建立产业扶持基金,助推招商引资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