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李银昭 张萍 侯云春 常坚 刘枢洵 文/图
眉山湿地公园
“砰”!
一声奔跑的指令,上万名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的马拉松选手和爱好者沿着眉山市东坡区城市湿地公园,开启了2018眉山东坡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同一天,地处东坡区的四川茂华食品厂仓库门外,几辆大货车装满了糖果饼干,即将奔赴成都、重庆等地。
不远处,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东坡片区,万亩田野翻滚着金色稻浪,微风吹过,送来阵阵稻香。
……
跑道之上,万人竞跑,奔跑的身姿,活力充盈。
跑道两侧,碧水映岛,岸芷汀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跑道之外,是现代时尚的城市、美丽富足的乡村、机器轰鸣的车间、丰收在望的田野。
从城市到乡村,从物质到文化,奔跑的人群、奔腾的城市,共同勾勒出东坡这座城市激情昂扬、蓬勃向上的发展姿态。
东坡,一座奔跑中的城市,正以“奔跑”的姿态,跑出新状态,跑向新生活,跑进新时代!
奔跑的田野
8月盛夏,东坡区尚义镇中心村。48岁的李相德早早就起了床,忙着近期的“头号大事”:按照中粮集团“国字号”标准,新建一个粮食加工车间。
“很多人听说后都非常惊讶,不是不相信我们能建成,而是觉得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和农业合作社,跟他们想象中的很不一样。”李相德说,“但是,农民种地卖粮食,为什么就不能高大上?”
曾收过破烂,烧过锅炉,修过自行车和手机,承包过钢筋工程的李相德,1998年前后,心痛于家乡撂荒的土地,毅然返乡流转土地搞种植。
20年后的今天,他已是眉山市好味稻水稻专合社理事长,带领355户合作社成员,按照统一农技、统一农资、统一农机、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销售“五个统一”模式,集中和跨区域发展耕地3.8万余亩,流转土地涉及眉山市东坡区、青神县、洪雅县3县9个乡镇25个村,拥有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大型农机具130余台(套),建有粮食烘干中心3个,日烘干能力达上千吨,不仅为社员提供耕、种、收割全程机械化服务,还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服务周边耕地6万余亩、农户6000余户近2.5万人。
种植业的现代化,并非仅仅是产量的增加。通过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专合社推出的有机米、水品米等20多个系列产品,其品质、口感等备受消费者肯定。“大家都知道东北大米好,殊不知四川的稻米同样不差。”李相德自豪地告诉记者,天府之国核心腹地的自然禀赋,加上生产、加工全流程标准化、生态化,合作社产出的大米,完全能够代表四川与国内最好的大米比肩。
李相德扎根农村,扎根田野,回应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
其所在的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东坡片区,下辖3镇18村,近年来,先后流转2.49万亩耕地连片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流转率89.1%,园区内6500户分散经营农户转变为47户新型经营主体,而土地流转后多出来的1.5万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居民转变,向非农产业转移。2017年,该园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万元,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和眉山市农村居民人均水平。
2017年6月,农业部、财政部发布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省唯一上榜的产业园,并在入选的全国11个园区中排名第一。
而在东坡区更广袤的土地上,放飞的梦想同样奔跑进现实。
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东坡区以泡菜、晚熟柑橘、生猪为主导,以水产繁育、蜜蜂养殖为特色的“3+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正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居民脱贫增收和致富奔康的有力载体。
以超过150亿元的泡菜产业为例,作为产业链最前端的泡菜原料基地,通过持续建设,2017年种植面积已超过34万亩,187家蔬菜种植专合社扎根泡菜,区内外有15万农户实现种植收入7.7亿元,带动2.6万农民就近务工,实现工资性收入10亿元。
在“奔跑”的田野上,东坡区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日新月异。
奔跑的机器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话,于一个国家、于一个城市皆如是。
东坡区一个偏僻的小镇上,“藏着”国内糖果行业巨头——四川茂华食品有限公司。2017年,公司营收达6.85亿元,在国内同业中排列前茅。
该公司于1994年成立,到2017年已累计生产各类糖果15万吨,以每颗糖10克重、5厘米长计算,共生产和销售糖果150亿颗,长度连起来达7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9圈。
眼下,茂华食品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产品不仅有茂华的自有品牌,还为国内诸多糖果和巧克力一线品牌代工。
“在国内糖果行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们不仅收购了上海华宝食品厂,兼并了成都跳跳龙食品有限公司(原四川最大糖果企业),完成了生产基地布局,之后更是仅用三年时间实现企业集团化,成为集巧巧、华宝、跳跳龙三大品牌于一体的大型公司。”茂华食品总经理张加文说。
从最初的单纯经营副食店转型食品生产,从小作坊发展到全国行业巨头,茂华食品以“奔跑者”的姿态,成为传统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典范。
无独有偶。
落户东坡区的四川龙蟒福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微生物发酵营养生长素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全球率先实现微生物发酵植物营养生长素“S-诱抗素”规模化生产,其自主开发的赤霉酸制备技术也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
目前,龙蟒福生的“S-诱抗素”制剂产品占全国90%以上销售份额,“S-诱抗素”原药产品占全球95%以上销售份额,赤霉素制剂产品占全国15%以上销售份额,赤霉素制剂原药占全球20%以上销售份额。2017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800万元、利税2100万元,出口创汇2800万元。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转动的机器,为东坡区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奔跑”动能。
东坡区经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东坡区坚持首位意识,保持领先发展定力,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食品产业、生物医药、机械制造三大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着力做强园区、做优产业、做大企业、做实改革,不仅工业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十五强,更是涌现出一大批行业领军、领先的标杆企业。
依托中国泡菜城,东坡区重点发展泡菜食品、康养食品、休闲食品等食品产业,现已入驻泡菜企业64家,其中规模以上泡菜企业36家,亿元以上产值企业8家,泡菜企业员工2.6万人,拥有专业生产线121条。
眉山经开区新区坚定发展生物医药主导产业不动摇,重点培育完善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及配套产业链。2012年10月至今,园区项目投资落地呈加速态势:相继落户医药及配套类企业48户,其中10亿元以上投资项目6个,5亿元以上投资项目12个,上亿元投资项目34个。
同时,加速推进眉山机械产业园区智能产业新城PPP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高新电子等产业,力争到2021年,规上工业企业突破20户,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
加快启动千禾产业园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千禾味业三期投资5.38亿元、年产25万吨酱油醋项目建设,打造以千禾味业为中心,集酿造文化、生产加工、观光旅游及上下游配套于一体的调味品产业园区。
数据显示,2017年,东坡区共引进万科集团投资的崇礼新城建设项目、丽景科技投资的药品生产基地项目、协鑫智慧能源公司投资的蓝天分布式能源项目等22个优质项目,为东坡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8年1-7月,东坡区125户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7.2亿元,其中泡菜食品、生物医药、机械电子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91.38亿元,同比增长11.7%。6月当月,全区规上工业实现产值29.6亿元,同比增长8.5%,环比增长32.2%。东坡区工业加速奔跑的态势已经形成。
奔跑的文化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千古名句蜚声天下。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作为苏东坡的故里,三苏文化在东坡区俯拾皆是,犹如春风化雨。
作为眉山市最大的公园,东坡城市湿地公园里老泉桥、醉月桥、颍滨桥等13座桥的名称,均来自“三苏”生平故事或文学创作。
东坡区还保存着的三苏祠,是“三苏”父子的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二级博物馆。区内还建有苏洵公园、苏轼公园、苏辙公园、东坡竹园、苏母公园5座主题公园。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东坡文化在东坡区最生动的演绎。
在东坡小学,20首苏轼诗词镌刻在地砖上,组成了校园“诗书大道”;教学楼的阶梯上,有“雪泥鸿爪”“胸有成竹”等典出苏轼诗文的成语,孩子们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将东坡文化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全方位融入校园文化,不仅提升了素质教育品质,更是充分彰显出文化立人、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的情怀。”眉山市教育局局长廖仁军说。
爱国忧民、关注民生,苏东坡不仅是千古文坛巨擘,也是一代为国为民的好官。为政40载,无论在朝廷,还是在地方,他都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精神正在新时代的东坡区传承、发扬。
距眉山城区约20公里的东坡区三苏镇望苏村,因是苏东坡少年时期的成长地而远近闻名。目前,总投资1.5亿元的三苏苑文旅项目正加快推进,三皇殿、百家姓祭祀堂、望苏塔、旅游酒店、游客中心等设施已初具雏形,周边配套打造的三苏文化遗迹、三苏湖景点、农业观光游等生态旅游项目也在同步推进。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当地三苏历史文化名镇的重要支撑元素。
初来此地的外地人大概不会想到,这个大项目的资金,全部由一位在外经商的望苏籍企业家无偿捐建,建成后,项目所有权将移交望苏村,归村集体所有。
“老板名叫熊秀平,是转业军人,多年在深圳打拼成为知名建筑企业老板。七八年来,他先后无偿捐建了望苏桥、河堤、村文化广场、东坡书院以及现在的三苏苑项目等,累计捐建资金达2.5亿元。”三苏镇党委书记彭怀春说。
熊秀平缘何为家乡无偿捐资?“这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他最喜欢三苏的故事,三苏也深深地影响着他。”彭怀春说。
“千载诗书城”和“人文第一州”的底蕴,让东坡区的老百姓以文化自信、以文化自强。
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是四川少数几个仍然留存的县级艺术团之一,每次入乡进村演出,都能赢得挑剔的群众的鼓掌喝彩。今年全年的演出场次,将达到150场。
64岁的艺术团团长卫能翔,已记不清这几年收获了多少次称赞,而一些比较特殊的观众,让他记忆犹新。
在盘鳌乡海螺村,80多岁的王淑芳老人看了节目后,开心地说:“连腰痛都忘记了。”
五皇乡群芙村的张安银老人,是从朝鲜战场退伍回来的老兵,一辈子见多识广。艺术团表演前,老人说:“你们演的那套我看得多了,当我是来闲逛的,不是来受教育的”;看完节目后,老人非常开心:“我手都拍痛了,你们演得真,演得好!”
今年4月20日,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邀请,艺术团30多位艺术家前往当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3天3场演出,场场人山人海。
东坡区艺术团前身为东坡区川剧团,为何能在四川乃至全国各地的县级艺术团纷纷消亡的情况下,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能打动人心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卫能翔说,“能走到今天,一方面是我们与时俱进,潜心创作了一大批贴近时代、老百姓喜爱的好作品;另一方面,党委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支持艺术团发展,让我们浴火重生。”
2009年12月,在东坡区党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东坡区川剧团为班底、吸收全区各地优秀群众文艺工作者的眉山市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应运而生。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每年固定投入150万元(现增加到180万元),支持艺术团创作既具教育意义、又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赴基层演出。
从此,东坡区心连心艺术团开启了基层文艺“复兴”之路:2010年至今,艺术团共演出节目1400多场,覆盖303个乡村、社区,近400万人次观看。寓教于乐的文艺节目在传递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也宣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搭起了一座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900多年前,苏东坡吟颂的这句诗正是当下东坡区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这里,奔跑的人群,挥洒着恣意的活力和积极向上的激情。
奔跑的东坡区,彰显着一座城市博大的气度和昂扬的精神。
东坡区,正以善跑者的姿态,在历史的熏陶中,在传承的创新中,不断提升着群众的物质文明水平,不断丰富着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与乡间流淌出浓浓的幸福感。
善跑者,东坡——正昂扬奔向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