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要宜居更宜人 巴中经济开发区打造“幸福新区”
2013
05/27
13:58

5月20日晚,夕阳西下,白天热气渐消,巴中经济开发区西片安置还房工地上一片忙碌,工人张林看着一幢幢正进行室内外装修的电梯洋房,他笑得合不拢嘴。“再过几个月,我就能住进花园小区、电梯房了,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发展 小山村变成城市

张林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前叫兴文镇石笋塘村,张林就是这里的“原住民”。2011年5月,这块土地有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巴中经济开发区,张林的生活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张林所在的石笋塘村,位于新区核心部位。他的房屋面临拆迁,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村组干部找上门来,宣讲政策、描绘新区的美好前景,张林起初犹疑不定。毕竟出外打拼多年,张林已经逐步习惯城市人的生活,石笋塘村到巴中主城区,中间隔着一道矮矮的山梁,虽然仅有10来分钟车程,但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什么时候才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张林多年的梦想。“城市化是大势所趋。”见过世面的他很快想通了,接下来他开始做父母和妻子的工作。签协议、领取过渡安置费,他所居住的一楼一底楼房很顺利地拆掉了。

根据规划,张林未来的新居距离老屋不远,就在通木垭隧道出口处。花园式电梯房,房间宽敞气派,周边市场、学校、医院一应俱全,居住条件比城里还好。“新房主体已建起,正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很快就可以住进去了”,每每看罢工地上漂亮的安置房效果图,张林都这样想。

改变 拆迁户变建设家乡主力军

去年3月,由中国五百强企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公司承建的一期安置还房项目如期开工。张林决定不再出远门了,他凭着砌砖的手艺,在工地上谋了一份灰工的活儿。他以前在外省务工,一个月工资大约四五千元,现在家门口也能挣到这个数目,过去是一两年回家一次,现在每天都在父母妻儿身边,“远走路不如近爬坡,这话一点不假。”张林说,“况且我是在给自己建房啊”,每天一到工地,他就干劲十足,内心时刻充盈着喜悦和期待。

如今的石笋塘村成了一个大工地,几乎看不到过去的样子了,各个项目都在紧张建设中,劳动力十分紧俏。对于像张林一样的青壮年劳动力,施工单位“照单全收”,既挣到了钱,又能很好地照顾家庭,兴文镇的村民们,逐步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

期待 不但安居还要乐业

挥汗如雨中,未来的新居一天一个样。今年9月,张林有望拿到新房的钥匙了。

安居梦指日可待,但自己不可能一直打零工,建设一旦完工后,自己又靠什么挣钱呢?张林想得很长远。

“张林他们完全不需要为就业担心。”巴中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负责人介绍说,未来的兴文新区,不仅人居环境优良,还会有强力的产业支撑,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当地村民当然是优先考虑对象。据粗略统计,新区目前总计吸纳了3000多人务工,未来,这部分村民都可能成为优秀的产业工人。经开区将联合企业,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培训,力争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目标 建设幸福新区

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竣工投入使用,兴文一小、兴文客运站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三甲医院、污水处理厂、第三自来水厂正加紧推进……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战略指引下,兴文新区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一座城市的发展取向,无论是“宜业”、“宜商”还是“宜居”,归根到底是要“宜人”。新区的规划和建设生动体现了决策者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

让百姓得真切实惠——这种民生情怀体现在决策方略中,体现在规划细节里。宏观上,高起点规划城市,科学设计空间,构建生态系统,提高环境承载,巧布公共设施,完善基础配套;微观到,每个片区设置多少学校,每千人拥有多大面积的健身场地,配备多少停车位,步行几百米能到达公交站……事无巨细,考虑周全。

“坚持科学发展观,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投资者快乐置业,把兴文新区建设成为我们理想中的‘幸福新区’。”巴中经济开发区负责人道出了兴文新区的美好前景。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