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绵阳人才新政“挠到了痒处”
2018
05/24
10:05

持续定向“输液”,解决创新发展“痛点”

□罗天锴 本报记者 祖明远

5月15日一早,绵阳市人才办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在5月7日举行的第二届国防军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大会暨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人才峰会上,绵阳出台的“最高奖2000万元”的人才新政,着实触动了不少创新人才团队的心,在随后的几天里,咨询电话、邮件络绎不绝。

吸引人才团队目光的,不单是奖励扶持的总金额——在日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奖励力度更大的城市也不少,但绵阳人才政策,“从编制、科研人员的分配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挠到了痒处’。”在会场仔细研究过绵阳的人才政策,一位来自国有军工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给出这样的评价。

从给资助到给政策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在会上的交流环节,一个问题吸引了各军工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研产分离、流程不畅,最后导致了创新活力不足。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王伟眼里,解决办法就是让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发展,为一线项目团队和人才赋能。

这个问题同样也存在于绵阳。绵阳拥有大量的军工科研院所,但其中蕴藏的发展潜力要释放出来,必须要解决一道障碍——由于相关规定,对科技成果取得的效益,研发人员获得的比例存在一个上限,这制约了研发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过去,绵阳曾出台过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为其提供资金、场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而在人才新政中,绵阳新增了体制机制方面的举措,从源头解决研发人员的动力不足问题。

以科技人才“破茧工程”为例,绵阳创新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其力度位居国内“第一阵容”:用于人员激励的绩效支出占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直接费用的比例,最高可提高到20%,而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职务发明成果在科技城转移和交易,所得收益按60%-95%的比例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及其团队所有。此外,绵阳还为引进人才提供了200个专项事业编制。“人才政策活力与否,主要在于其精准与否,人才需要政策松绑、需要编制身份,这些都是我们突破创新的方向。”绵阳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从短期支持到持续资助

提高政策务实性

军民融合领域存在着一个世界性难题——从技术成果转化为成熟产业,面临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成熟经济体这一转化率也不足30%。

中国科技城,作为绵阳承担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家使命的载体,人才政策也聚焦于此。与以往相比,绵阳人才新政在提升军民融合奖励金额同时,也强调了持续性。

以军民融合创业团队“聚变计划”为例,绵阳将聚焦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引进和支持一批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军转民”“民参军”创业团队,每个团队累计资助金额最高2000万元。“一些人才政策容易陷入追求短期成效的误区,在几年内就要见到产业规模,这在军民融合成果转化方面是不现实的,而我们的政策注重的是覆盖其转化周期,帮助其度过这个阶段。”绵阳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绵阳人才新政也更强化务实性,更多聚焦于项目和团队,而非个人。围绕项目的创新团队,其产业成长性更强。结合西部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目标,绵阳推出了科技领军创业团队“涌泉计划”,为能够解决产业核心技术问题、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或发展未来先导产业、抢占新兴市场的高层次创业团队提供2000万元持续资助。

从项目评审到项目评估

提升客观公正性

在5月7日当天的会议上,还举行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授牌仪式。通过引进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机构和企业,该产业园区将提供与军民融合相关的人力资源服务。

在引入专业人才服务机构方面,成立产业园区只是开始。根据绵阳人才新政,绵阳未来将引入第三方参与更多人才政策执行方面的工作。

这一举动颇具新意。在各地通行的普遍做法中,哪些人才、团队、项目可以获得人才资助,这项权力往往掌握在各地人才部门手里。而在绵阳人才新政中,相关人才政策奖励对象的选择,以及奖励资助金额都引入了第三方。

以申请相关资助来看,绵阳将引入第三方对转化成果(技术)的科技含量、项目风险管控、项目环评等级、与绵阳重点产业或产业链匹配度、市场前景等进行评估。从过去的“项目评审”到“项目评估”,这一字之差,则是两种理念的差异,意味着绵阳人才工作的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只设了2000万元的上限,而没有设置下限,具体资助金额,都要听第三方专家的意见。”绵阳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