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民航30余架直升机集结广汉机场参加抗震救灾(央广网发 李忠粮摄)
央广网德阳5月11日消息(记者贾宜超 通讯员孔季虹)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距离震中约70公里的德阳广汉市,在积极抗震救灾的同时,积极支援受灾严重的汶川,利用当地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力量,以及广汉机场的独特优势,成为了当时民航开展空中救援行动的“大后方”。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批灾区伤员运送到中飞院广汉机场(央广网发 李忠粮摄)
为空中救援开辟安全通道
时任中国民航报社驻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记者站站长的李忠粮依然能清晰地记得。当时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学校在做好自身抗震救灾工作、确保师生安全的同时,根据要求于5月15日以广汉机场为基地,成立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
“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13种机型34架直升机云集广汉机场。中飞院抽调精兵强将,举全校之力保证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飞行任务。”李忠粮说。至此,在广汉机场拉开了中国民航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使用直升机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序幕。
回首那一段经历,曾日夜驻扎在广汉机场的塔台,身负飞行指挥组组长重任的马建新(时任中飞院广汉分院飞行三大队大队长)。“当时广汉机场停满了从全国各地赶来救援的直升机,而我们的任务就是合理安排、调配、指挥好这些飞机,并为机组人员提供后勤保障,让他们在抗震救灾中安全地发挥出最高的飞行效率和最好的救援结果。”马建新说,由于山沟里的灾情最重、能见度也非常低,且没有信号,空中救援难度很大。为此,中飞院从新津分院抽调了灵巧的贝尔206直升机先行探路,为接下来开展一系列的物资投放和伤员转运,开辟出一条空中安全通道,有效确保了空中救援的飞行秩序。
据统计,此次行动民航直升机共执行救援任务956架次,向灾区运送各类救灾物资770.6吨、救援人员、新闻记者708人,从灾区接运出伤员、受灾群众等各类人员2323人,其中重伤员164人。6月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成都授予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旗帜,以表彰该校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的突出贡献。
2017四川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在广汉举行(广汉市委宣传部供图)
打造“中国最牛航空小镇”
震后10年来,灾后重建让广汉市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依托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和凌峰航空、新川航空、西林凤腾等企业的入驻和快速发展,广汉市的通用航空产业开始逐渐形成。2012年,“三星堆飞翔黄金周”在德阳广汉举办;2016年十六届西博会期间,德阳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航空学会通用航空分会共同举办了国际通用航空发展高峰论坛;2017年9月19日至10月3日,2017四川国际航展在位于广汉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举行。在这次航展上,共有来自10余个国家的200余家企业汇聚一堂,共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之计,带动了德阳通航产业的升级发展。
今年5月4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与广汉市航鑫航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约。根据协议内容,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将为航鑫航空提供机场引道使用服务。双方的合作,标志着广汉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广汉市立足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瞄准未来产业布局,提出了构建包括通用航空产业在内的“3+3”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低空经济,着力发展通航产业,为广汉经济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德阳高新区俯瞰图(央广网发 余嘉摄)
如今,德阳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集群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集聚规模,形成加速吸引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用通航航空集聚的创新机制。
德阳高新区现有通航产业企业22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家,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6家。据统计,2017年德阳高新区通航产业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254项,其中,发明专利89项。2017年德阳高新区通航产业集群从业人员达到4882人,其中博士138人。
根据《德阳高新区通用航空局产业发展详细规划》,德阳高新区将以“建设全国最大的航空基础设施整体方案设计制造基地,最具特色的军民融合航空器零部件研制基地,航空全产业链人才培训基地,最大通航旅游会展基地、中国通用航空服务价格指数发布地”为目标,打造“中国最牛航空小镇”,全力推动通航产业在短期内快速形成产业集聚和爆发,把高新区建成“飞行筑梦园、航空创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