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春天来临,又一段航程开启。在这场“与春天 的 约 会 ”中,成都正在聚焦城市革新,努力实现千年之变。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2018年2月28日,《成都市城市总体划(2016-2035年)(送审稿)》(简称《总规》)提交成都市两会审议。作为成都市的第五轮总体规划,此次规划把眼光放在了更宽广的时空维度上。
新一轮《总规》,展示了在成都市委领导下,成都新的目标定位和空间布局,而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则为城市总规划的实现提供了崭新活力。围绕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代表委员们发挥专长出谋划策,从将公园城市建设的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的思路建议,到引导森林养生活动、保障市民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整体体验品质的具体路径;从瞄准大健康领域开发物联网产品的拓展深入,到试点共有产权住宅的创新提法。这些建议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令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更加丰满,更具现实感。
比肩北上广
新一轮发展的城市理想和城市雄心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成都共编制了1954版、1982版、1996版、2011版四轮总规,在引导当时的城市发展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总规修编,是成都市的第五轮总体规划。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作为成渝城市群中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成都此次总规修编紧密结合中央、四川省委省政府对自身的系列要求以及自身发展阶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按照“1个面向、3个立足、1条主线、4项原则、5个关系”的思路,匠心构建市域“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物尽其用”布局“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的五大功能区,重塑经济地理打造66个产业功能区,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城、城与自然、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发展,彰显出以人为核心的本质,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也可见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未来20年新一轮发展的城市理想和城市雄心,可谓竞进争先,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等量齐观。
国际视野的成都格局
预留出约700万人口增量指标
翻阅成都的新总规,一定会被不同板块出现的各种数据所震撼。
比如各地总规中最令人关注的人口数据——在“以水定人”的原则下,成都规划至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300万,中心城区的未来人口将达到1360万。
目前,成都常住人口1600余万。新一轮的规划,为城市人口发展与吸引人才落户预留出约700万人口增量指标。
成都在新总规中还专门提到,“考虑到人口流动和人口发展的不确定性,按照服务人口2760万人配置市政公共服务设施”。这是一项明显的进步,表明了成都对于流动人口的价值的肯定,将流动人口纳入服务对象。
人口多了,住房市场会如何发展?新的城市总规提出,将完善租售并举的住房体系,实现住有所居。大力推动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
随着“两山夹一城”的逼仄被“一山连两翼”的城市新格局取代,成都的规划市域面积将达到1.43万平方公里,较上一轮规划增加了221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从四环以内区域扩展至五环以内区域,面积增加了634平方公里——实现了城市市域面积与中心城区面积的双增容。
要知道,东京都市圈的面积是1.3万平方公里,纽约都会区的面积是1.3万平方公里,巴黎大区的面积是1.2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修编之后成都的市域面积已经跻身世界超级都市的范畴。
人口、空间指标的增容,这正是一个城市不断向上的姿态。
全球规模的城市绿色系统
百姓幸福感跃然纸上
在新总规的战略定位的表述上,提出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迈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未来的公园城市将会是怎样的?以天府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构建五级绿化体系。规划区域级绿道1920公里、城区级绿道5380公里、社区级绿道9630公里,总计16930公里,是目前全国规划最长的绿道系统,也是城市最优质的生态资产。增加城市公园、小游园和微绿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做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胜景。
在城市风貌与特色上,形成“透风见绿、簇群错落”的城市空间秩序。构筑29条观山视域廊道,再现“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
成都的新总规,将公园城市的打造、生态价值的考虑,贯穿在整个成都的城市规划之中。更在战略定位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这也是成都新总规中有别于北上广的不同定位。事实上,纵观国际大都市的远景规划目标定位,“可持续发展”“宜居”是共同的主题。比如,伦敦提出的“可持续的城市、健康的城市、繁荣的城市、世界的城市”,纽约提出的“更绿色、更美好的纽约”,东京提出“幸福市民之都、纤维城市”,新加坡的“一个高品质的宜居都市”,悉尼的“生态、国际化、网络化都市”……
生活,就离不开生态。而生态,决定了城市生命力。绿色,在成都看来,并不仅仅是生态环境,更是新的消费场景,新经济动能。落实城市均衡协调,引导成都发展惠及城乡群众。代表委员们提出的乡村音乐特色旅游小镇、新型农民、立体绿化等新概念令人眼前一亮,产业质量品牌区、振兴文创基地、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等新提法令人脑洞大开。让人看到的是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更为宽阔,绿色发展的前景更为立体。总长近17000公里的天府绿道建设,设计的是成都人未来的一种美好生活样式。
成都的雄心
打造联通亚欧、畅达全球的枢纽体系
在“五中心一枢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支撑功能的强化上,成都的雄心是要打造联通亚欧、畅达全球的枢纽体系,坚持空铁并重、两港联动、多式联网。
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扩能双流国际机场,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客运能力达1.5亿人次/年。其中天府国际机场规划客运能力9000万人次/年,2019年建成一期工程,客运能力达4000万人次/年。这一数据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再造2个双流机场。2017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4980万人次。
新总规还提出“四铁融合”。通过蓉欧快铁、出川高铁、成都平原铁路公交化和市域地铁深度融合,支撑联通亚欧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通过“两纵一横”融入国家高铁网络,构建“148”高铁圈,实现成渝城市群内1小时可达,到西安、昆明、贵阳、武汉等“1+ 8”中西部城市4小时可达,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8小时可达;通过城际铁路、国铁公交化运营线路及市域铁路,构建“1+7”成都平原城市群1小时交通圈;市域内规划37条共1696公里城市轨道线网,构建全市半小时交通圈。
这就意味着,成都人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大到距离北上广只有8小时的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绿色交通系统的构建,在新总规中也被提出,“至2035年,绿色交通分担比85%,其中公交出行分担率占机动化的70%,轨道出行占公交的80%。”
“这次的总体规划,用了新的眼光,站在新的高度,因此质量更高,更公平,也更可持续。”中国建筑规划设计师刘卫兵认为,古有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打通蜀经云南出外域的国际交通线。而新一轮的总规中,成都也就如何以一个更高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视野,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配置国际资源,重新焕发它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活力作出了部署。让成都以一个更新更高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视野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 记者赖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