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中心城区全景。
攀枝花市一公园里瑜伽爱好者在阳光下习练。
攀枝花市民在城区快乐骑行。
攀枝花机场路景色宜人。
攀枝花市民漫步美景之中。
第三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成果展现场。
攀枝花,一年日照2700小时。这座阳光之城的转型路上同样洒满阳光。
因矿而生、因钢而兴,攀枝花曾以“百里钢城”名片名扬四海,也因“一业独大”饱尝“一损俱损”的苦涩。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多重压力接踵而至。
希望在哪里?凭借对自然禀赋的再认识、再发掘,攀枝花找到比较优势:除了地下的钒钛,还有天上的太阳。
做好“阳光”这篇文章,攀枝花依托适宜人类休养生息的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等“六度”禀赋,大力发展“康养+”产业,在国内“一马当先”。
因为阳光,康养产业活力得到充分释放,发展新动能被彻底激活。2012年至2017年,攀枝花市每年接待游客总量从852.57万人次增加至2317.0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66.85亿元增加至279.31亿元。而同一时期,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占比大幅下降。
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产业发展与绿水青山相得益彰。如今的攀枝花,已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年轻人养身、中年人养心、老年人养老”的康养基地,“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城市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提升。□大强(图片来源于“云上攀枝花”)
A
先行先试 开辟转型发展新空间
攀枝花是发展阳光康养产业的先行者、探路者。
2012年,攀枝花就率先提出了“阳光康养旅游”概念,启动“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创建工作;2014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提出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试验区”。
近两年来,先行先试力度不断加大:
2016年9月,攀枝花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康养+”,推进医疗保健、休闲旅游、商贸金融、文化创意、运动健身、房地产等服务业与康养产业联动发展,形成“大康养”发展格局。
2017年2月,攀枝花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五个“康养+”,即:“康养+农业”“康养+工业”“康养+医疗”“康养+旅游”“康养+运动”。
2017年2月20日,攀枝花市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专题会,研究“康养+”产业发展问题;当年3月,在充分考察调研的基础之上,提出各区县要明确自身定位,既要紧扣“阳光”这一共性,又要发挥区域“个性”优势,走出切合实际的中高端康养产业发展路径。
过去一年里,在领导层充分重视和有力推动之下,攀枝花迅速凝聚起各方共识和力量,将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头等大事之一,形成全市“上下齐心、左右互动”的良好局面。
一个典型做法是,2017年年初成立了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攀枝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员单位覆盖20多个市级部门,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一次会议研究相关问题。
同时,为加强目标督导,攀枝花通过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康养+”产业发展专题会等,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个研究和解决,开展大调研、大检查、大督导,明确时间节点,挂图作战。
攀枝花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起来,行动起来,制定产业发展方案、部署产业发展任务、一步一步抓落实,掀起“康养+”产业发展高潮。
近年来,攀枝花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成为首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四川省首个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被纳入中国大香格里拉旅游推广联盟、中国自驾游目的地试点城市,荣膺全国呼吸环境十佳城市、全国十大避寒名城等称号,成功打响“阳光花城·康养胜地”城市新品牌。
B
五个“康养+” 加出产业融合新模式
新品牌有新支撑,就是“康养+”产业。在攀枝花市委主要领导看来,康养的生命力在产业,康养是基、项目是王、产业是本,“康养+”要加出新模式、新融合、新业态、新格局、新生活。
五个“康养+”串起了融合发展链,不断丰富产业的内涵和外延:
“康养+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推动“产区变景区”;大力发展体验农业,推动“田园变公园”;大力发展精致农业,推动“产品变商品”。如仁和区26度果园“一果多吃”,不仅卖芒果,还推出芒果树认养、采摘体验等活动。
“康养+工业”——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持续提升康养“洁净度”;推进工业转型发展,提升康养“精品度”;推进工业智能发展,提升康养“温馨度”。如西区一些企业制造的钛锅、钛杯子进入寻常百姓家。
“康养+医疗”——织好医疗“保障网”,扩大康养“辐射圈”;找准医养“结合点”,延伸康养“产业链”;扩大合作“朋友圈”,构筑康养“大联盟”。如东区鼓励辖区医院到康养机构免费巡诊。
“康养+旅游”——坚持“特色化”发展,筑牢康养旅游基础;坚持“差异化”发展,创新康养旅游模式;坚持“品牌化”发展,强化康养旅游营销。如米易县推出了一系列乡村旅游路线,并在沿线打造农家乐。
“康养+运动”——高标准建好“运动场”,提升康养供给能力;高水平办好“运动会”,彰显康养胜地魅力;高起点培养“运动员”,激发阳光花城活力。如盐边县打造红格训练基地,成为“冬训天堂”。
路径明了,还得有方法。攀枝花坚持全力抓项目、抓政策、抓资金,力促“康养+”产业活力得到不断释放。短短数年间,普达国际康养度假区、台湾敏盛长辈养护中心、菩提阳光康养庄园等一大批康养机构蓬勃兴起,到攀枝花过冬的“候鸟”老人一年超过15万人次。
数据之外,攀枝花已培育出适合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群体的康养业态,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运动蔬果养身基地、生态美景养心基地、阳光医疗养老基地”。2017年1月,攀枝花“大力发展阳光康养产业,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步伐”被评为“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引起广泛关注。
C
13项标准 树立康养产业新标杆
在攀枝花看来,“康养+”既是一个产业,又是一份事业,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问题,又要放眼长远,以战略眼光谋划未来;需要坚持“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劲头,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胸襟推动工作,争取“每年坚持干成几件小事,几年干成一件大事”。
为此,攀枝花编制完成了《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发展规划》《攀枝花市老龄事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等多个规划,正在修编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从战略定位、发展模式、空间布局、产业体系构建、措施路径等方面,引领“康养+”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在纵向审视自身发展的同时,攀枝花注意横向看整个行业领域,主动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坐标”。
早在几年前,攀枝花市质监局就联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及攀枝花市级相关部门、康养代表性企业,启动了康养产业标准化建设工作。2017年12月,《攀枝花市康养产业基础术语》《攀枝花市候鸟型养老服务规范》《攀枝花市运动康复行为指南》等13项区域性地方标准统一发布。
这些康养产业地方标准,首次定义了康养、六度、康养产业、康养服务等基础术语;区分了候鸟型养老、居家养老等不同的服务规范;对康养民居旅馆服务质量进行了要求,并实施了等级划分;对环境与生态保护进行了行为规范,对养老机构、老年康养社区、运动康养特色小镇等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对运动康复行为提供了指南。
“别的地方可以参考但不能直接复制。”攀枝花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获准发布的13项标准,拥有相应知识产权,体现了“急用先立、需求导向”原则,突出了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及康养机构自身建设等提供依据。
按照计划,攀枝花今后将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并及时调整、更新标准内容,根据各领域的业态发展和需求拓展,联合行业部门逐年编制增加标准,最终建立完备的康养标准体系,助推康养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D
城市联盟 聚合携手共赢新动能
发展“康养+”产业,攀枝花并不“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走“携手共赢”道路。2014年4月,民革中央调研组专程赴攀枝花调研,向国务院、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大力发展健康与养老产业的建议》,提出打造攀枝花、秦皇岛“一南一北”两个国家康养产业试验区。当年12月,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攀枝花市举行,形成了《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攀枝花共识》。
时隔3年,2017年12月,以“康养攀枝花·东方太阳谷”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攀枝花举行,集中展示全国康养产业发展成果,探讨新时代康养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10多个积极发展康养产业的城市参加。
论坛期间,攀枝花领衔发起倡议,攀枝花、秦皇岛等19个主要与会城市一致倡议并发起成立康养产业城市联盟,合力推进康养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将为政策研讨、路径探索、标准制定、项目合作等搭建更加广泛密切的交流平台,促进政策、资金、项目、市场等康养产业要素在彼此间有序涌动、共建共享,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协同、发展共赢。
康养产业城市联盟发出三点倡议:一是建立务实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康养产业发展论坛、产业峰会和推介会等活动蓬勃开展;二是加快完善康养产业链条,积极探索康养产业发展新思路、新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提升康养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提高康养产业层次。
在论坛嘉宾看来,健康和养老事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民生的重要方面。发展康养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康养产业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指出了明确方向。
当前,攀枝花已经明确了一个总体规划、一个标准、一个基金、一批项目、一套机制“五个一”工作抓手,组建了50亿元的康养产业投资基金。未来5年,攀枝花将构建“一核”引领、“一带”支撑、“三谷”带动的康养产业总体布局,做实“康养+”产业,建成“中国康养胜地”,成功创建“中国阳光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把发展康养产业加速转化为不断满足全市123万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