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解码绵阳:新常态下的稳与进
2018
01/26
09:59

——对绵阳成为我省首个经济总量过2000亿元的地级市之观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任毅

时间是标注前进步伐的刻度,它不仅连接过去与未来,也将现在标注成意味深长的瞬间。

2017,这一年份,对于绵阳来说,无疑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刻度。在专注发展与转型图强中,这一年,绵阳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性阶段成就:全市GDP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074.75亿元,成为我省地级市中首个突破2000亿元的市州;GDP增速达到9.1%,位居全省第一位,创下了1998年以来绵阳的最好位次!

数据背后蕴深意。这一标志性的成就,一方面表明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格局正加速形成;另一方面也表明在我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的绵阳,在“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时代命题中,有着一个良好的起点与可期的未来。

而探究绵阳在经济新常态下这一“稳”与“进”的成长逻辑,其中的一些发展路径与脉络值得我们关注与探析。

新常态下的新命题

0.1%!

或许,谁也未曾料到,这一近乎跌进谷底的数据,竟是在经济新常态开局之年的2015年1-4月,绵阳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的增长情况。而随着这一投资增幅的大幅下跌,彼时绵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排名也随之跌至全省倒数第二。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支撑经济稳健发展,投资仍是其重要支撑。稳增长,也就是稳投资”;“区域间的发展差距,表象上反映在经济实力上,但根本上还是取决于项目建设的成效,没有新的项目,就没有新的发展;没有大的项目,就没有大的发展;没有举足轻重的项目,增长就没有后劲,发展就没有依托”。

问题所向,发力所指。在笃定前行中,新一任绵阳市委市政府的主政者在科学研判新常态下绵阳发展方位的基础上,提出将项目推进与投资促进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事不避难的使命担当中,绵阳提出:“不进则退,小进也退。在当下全省发展格局中已然处于‘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绵阳,只有狠抓项目推进,筑牢经济发展支撑,才能努力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在全省次级突破中率先突破。”

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绵阳从2015年“5·15”的项目推进再部署,到当年“6·18”的中场督促,再到当年“12·1”的现场盘点,在“紧紧围绕项目转、牢牢盯住项目干”中,绵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强项目建设及投资促进工作的意见》,23条措施涵盖“项目储备、资金筹措、用地保障、营商环境”。在“责任层层落实、任务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中,绵阳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从1月份的-0.2%增速与4月份的0.1%增速,连续8个月实现持续回升,全年累计完成投资1154.09亿元,增长6.8%。

击鼓而奋进。在此基础上,绵阳牢把“抓发展、抓投资、抓项目”的工作主线,201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69.97亿元,同比增长10%,5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2017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6.54亿元,同比增长1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直面经济新常态下日益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绵阳的决策者们谋定而动,攥指为拳,紧紧抓住有效投资与项目建设这个重大牵引,筑牢了经济发展支撑,储备了经济发展的动能。“新的增量,在强抓投资中蓄积;优的结构,在优化投资中转换”。从2015年、到2016年、再到2017年,三年间,全市GDP高幅增长,增速分别达到8.6%、8.3%和9.1%,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在2017年,全市GDP增速在全省排名第一,绵阳经济总量昂然迈入2000亿台阶,成为全省首个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级大关的地级市。

新常态下的新主攻

眼下,虽是数九寒冬,但在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绵阳高新区内,京东方的建设现场却是塔吊林立热度不减。

在从无到有中,一座在绵阳市面积最大的单体工业建筑正拔地而起。作为迄今“四川史上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与目前“全国光电显示产业单笔最大投资项目”,这一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达465亿元,将建成全球目前最为先进的光电显示生产线,打造最具全球竞争力的AMOLED产业基地。

稳增长的核心在于稳投资稳产业,稳产业的主攻在于抓实业抓工业。“工业是支撑经济行稳致远的主导力量。据一知名经济学家的最新观点,在制造业投资1元钱,可以创造出1.48倍的产值,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在全市工业发展大会上,绵阳市的领导分享与强调这一观点。由此,在“优存量”与“扩增量”中,绵阳鲜明地提出“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抓产业必须抓项目、抓项目必须抓招商”,特别强调要将引进具有引领性和带动性的重特大产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首要目标。

集聚资源、集成政策、集中力量抓重大项目攻坚、重大项目引进。继2016年10月28日成功引进总投资达465亿元的京东方之后,2017年5月18日,绵阳再次成功引进总投资达453亿元的“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发电项目”——汉能移动能源产业园。全市招商引资总量在全省排名从2014年的第九位、2015年的第七位,持续上扬至2016年与2017年的第二位。而仅在过去的一年,绵阳就到位国内省外资金686.58亿元,引进10亿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40个,成就了“招大引强”的“绵阳现象”。

就在这聚精会神谋产业、满怀执著兴工业的埋头实干中,绵阳向着“再造一个工业绵阳”与“建设西部先进制造强市”的目标铿锵迈进。近三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的排位持续提升。特别是在去年连续提升两位,创绵阳近五年来最好位次。

这当中,围绕建设“四川第二大汽车产业基地、四川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与西南地区重要的智能汽车产业基地”目标,德国宝马集团携手绵阳新晨动力合作生产的宝马N20发动机与宝马王子发动机等全球领先的发动机项目相继在绵阳投产,开创百年宝马首次授权体系外企业生产作为“汽车心脏”的发动机。在继去年6月21日,总投资30亿元、具有年产250000辆整车生产能力的华晨集团南方基地汽车整车项目落户绵阳后,去年11月27日,东旭集团总投资30亿元,年产10000辆新能源客车和30000辆新能源物流专用车的生产基地再次落户绵阳汽车产业园。坚持“龙头企业引领、重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布局”的理念,绵阳计划到2020年,汽车产能达到45万辆以上,销售收入由2017年的231.5亿元提升到500亿元,将绵阳汽车产业打造成为继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后的又一支柱性与引领性产业。

新常态下的新本领

项目管理有台账、项目服务有专员、项目绿卡有通道、项目咨询有平台、项目审批有提速、项目会商有机制……

在牢固树立“一切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理念中,去年9月,绵阳在全省率先推出了数易其稿的重点项目与重点企业“服务绿卡”制度,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实实在在地惠及绵阳43个重点项目。以此为探索,绵阳方面意欲构建一套“全方位、全链条”的项目建设和各类企业服务体系与服务模式,从整体上推进绵阳政务服务水平的流程变革与效率提升。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 进入2018年,国务院首次常务会议的首个议题,即为聚焦优化营商环境。也就在去年,在短短一周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三次强调要优化营商环境,并寄语各地各部门要树立“抢跑意识”,既不忘“抓项目”的老本领,更要学习“造环境”的新本领。从顶层着手,向关键发力。近年来,绵阳相继出台了“绵阳市建设服务型政府行动方案”以及涵盖各市场主体培育壮大的“涌泉计划”“领航计划”与“梧桐计划”等系列极富“针对性”与“含金量”的新政新举。在探索金融服务重点项目与实体经济上,创造了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绵阳经验。

“透过各地抓项目的理念与实效,可以看出各地在抓发展上的谋划力与执行力”。近三年来,绵阳连年以召开现场会的形式,对各县市区、园区一年来抓项目投资的成果进行集体检验,让大家现场看、现场比、现场学,营造上下同欲“大抓项目”与“抓大项目”浓厚氛围。

绵阳高新区通过建立完善重点项目领导联系“直通车”“项目专员”代办审批手续和审批服务“跑一趟”等制度,塑造了“高新服务”品牌;绵阳涪城区通过出台“六大保障机制”,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一投资400余亿元的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与土地平整等相关工作,创造了“涪城速度”品牌;绵阳安州区通过“清闲促建”,盘活土地资源2000余亩、闲置厂房46万平方米,引进项目80个,新增投资76亿元;绵阳江油市通过组建规模达94亿元的四大投资引导基金,有效地化解了项目推进与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

在强攻产业投资的同时,绵阳还围绕幸福美丽绵阳建设,聚焦民生短板,聚力基础设施提升,启动实施了城建、交通和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三大攻坚行动”。特别是结合国务院批复的《绵阳科技城“十三五”发展规划》,绵阳加力加劲提档提速科技城集中发展区建设,仅在过去一年就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2个,累计完成投资102.12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0.39%,全力打造“生态至美、科技至伟”的城市新区和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市新中心。

历史映照过去的现实,现实抒写未来的历史。如今,站在2000亿元这一全新的起点,步入发展新时代的绵阳在坚持“稳”与“进”的辩证统一中,又开始了向“建设西部经济强市”这一激越目标奋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