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本报记者 蒋君芳 张守帅 史晓露
2020年,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2035年,全面建成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本世纪中叶,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12月9日至11日,成都召开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手握蓝图,成都将全面开启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发展新征程。
8个月前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都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中心城市”。此次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成都再次作答“怎样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且提出了新时代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成都准备如何拾阶而上,跨入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行列?
A“五高五新”解决发展不平衡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的“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在本次全会上得到了延续和升华。
根据全会审议通过的相关决定,成都将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的空间功能布局,构建“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多层次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空间发展模式。
“我们力图从空间布局角度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功能品质优化、城市能级提升提供空间载体。”成都市委主要领导阐释了该战略背后的深意。
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高水平发展南部区域,打造区域创新发展新引擎;高标准提升西部区域,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高质量改造北部区域,增强区域一体功能新支撑;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开创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新路径――体现在“五高五新”里的差异化,正是主体功能区的核心和精髓所在。
B 产业生态圈升级传统产业园区
着眼从源头上解决空间产业人口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分离,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都市提出了产业生态圈理念构想。
本次全会上,成都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产业生态圈”的问题。在成都看来,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服务功能等要素有机排列组合,通过产业链自身配套、生产线服务配套、生活性服务配套以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的一种多维生态系统。
推动产业从“形聚”走向“神聚”,成都将促进传统产业园区向共生型产业生态圈升级,依托66个产业园区(集聚区),加快建设以产业新城、特色镇和特色街区为主要形态的产业功能区,合理确定产业功能区建设规模,疏解非主导产业的企业,实施工业用地减量提质计划,高效利用存量产业用地,整理更新集体产业用地。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方存好介绍说,高新区将强化产业生态圈理念,重点推进以京东方、格罗方德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建设。
C 对外开放打开联通世界新渠道
全会召开期间,成都对外开放的步伐又向前一步:12月9日,中欧班列(蓉欧快铁)首趟沃尔沃测试班列顺利抵达成都国际铁路港。
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西部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成都每一个要跨越的台阶,都有着浓浓的“对外开放”情结。
打通基础设施是关键。除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国际铁路港外,成都对外“148”高铁出行圈也在加速成圈:12月8日至10日西成高铁开通运营后的首个周末,西成高铁几乎趟趟满员。
作为全省“首位城市”,成都将积极推动成都平原轨道交通“1小时交通圈”建设,实现由成都带动辐射向成都平原经济区带动辐射的跃变。
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正不断向蓉集聚。为加快集聚速度,成都将全面提高中德、中法、中意、中韩等国别园区的合作层级,争取设立内陆自由贸易港,加快推进青白江欧洲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足球中心、中德国际学院等重大项目,全面建设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
D 用“天府文化”提升城市识别度
“‘天府’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任何人、任何城市都拿不走的。”对于全会中出现的“新天府”一词,成都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胡元坤十分赞同。
文化是难以复制的软实力,能够提高成都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识别度。正因如此,成都确立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将发展“天府文化”摆在了突出位置,更用16个字,阐述了“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
包容品质,最直接地体现在一座城市对人才的态度上。前不久,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实行条件入户和积分入户“双轨并行”的户籍政策,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打开了大门。
天府锦城、天府中心、天府奥体城……一大批带着天府文化印记的城市标志性设施将在全会结束后加速推进建设。
成都还提出,要规划建设一批“新中式”建筑精品,构建整体景观格局,形成“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时尚”的风貌特色。“希望能借助规划专家的力量,尽快出台具体的技术指导,以便于地方具体操作执行。”龙泉驿区区长杜海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