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改革起航挂云帆
2017
10/27
10:46

2017年4月1日下午1点52分,在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后,位于片区内的四川第一港——泸州港,迎来了第一艘货轮。这艘货轮从江苏出发,途径重庆,到达泸州港。未来,还将有更多的跨国贸易货物通过这个港口进行运输,更多的“四川制造”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川南临港片区,是承接国家赋予四川“实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试验任务的具体举措,是协同四川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片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助推四川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重要支撑。

挂牌以来,川南临港片区建设正高效率推进。按照“依托长江、承东启西、协同开放、面向全球”的总体定位,川南临港片区正围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以及装备制造、现代医药、食品饮料等先进制造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全球招商。

坚定的改革决心、务实的改革举措、快捷的发展步子,使川南临港片区这块19.99平方公里的改革创新试验田正在成为发展的热土。

注重协同发展 建成内陆开放新高地

当前,开放合作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议题。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汇节点,川南临港片区的设立将使泸州的开放度大大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将把泸州作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生产基地和产品贸易集散平台。

6月29日,四川泸州港与德国杜伊斯堡港在成都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世界第一大内河港杜伊斯堡港与四川泸州港的合作启程,是中国内陆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区域经贸合作的新例证。

德国杜伊斯堡港在开发多式联运枢纽和港口及内陆口岸的仓储设施上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同时,杜伊斯堡港是中国和中欧之间直达列车的中心枢纽。泸州港是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中促进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的“桥头堡”,2016年集装箱铁水联运箱量位居中国内河港口第一。

这只是川南临港片区主动向外借力、为自贸区对外开放打开协同发展空间的缩影。挂牌以来,川南临港片区始终坚持以建设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为核心,全力打造四川开放窗口,服务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建设。目前,川南临港片区协同、开放、合作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是拓展拓宽协同开放网络,推进服务全域化。西向融入“一带一路”,与德国杜伊斯堡港开展港口贸易和航运物流合作;与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建立“蓉欧班列+铁水联运”模式,开展共建川滇黔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等合作。东向与上海洋山港、武汉阳逻港等沿江港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航运物流、港口通关、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等领域交流合作。南向与广东、福建等沿海自贸区联手,推动建立泸州至广西沿海口岸“江铁海”联运、泸州至云南沿边口岸“水、铁、公”联运等南向进出口贸易通道,力争全年实现对川内城市和滇黔桂重要城市交流合作全覆盖,打通南向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通道。

二是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平台,推进贸易国际化。推动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功能完善,引进和培育进出口加工贸易企业入驻,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争创泸州综合保税区。申请设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加强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创新与沿海国际水运航线对接机制,实行内外贸同船运输。

除拥有四川第一大航运港外,位于川滇黔结合部泸州的川南临港片区还充分利用泸州的区位、交通等优势,重点发展航运物流、港口贸易等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现代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成渝城市群南向开放、辐射滇黔的重要门户,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提升通关便利化 改革决心推动制度创新

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综合试验区,其核心是制度创新。川南临港片区自挂牌以来,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系列政策和改革红利带动下,市场活力激增。

半年来,针对商事主体反映的审批“环节多、流程长、程序繁”这一突出问题,川南临港片区通过深入调查思考,决定采取“组建行政审批局,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方式促进投资便利化。

7月20日,川南临港片区首张全程电子化办理的营业执照出炉,标志着企业登记注册真正进入电子化审批时代,实现了申请人和受理审核人员的“零见面、零跑路”,让行政审批进入了“高速时代”。

在川南临港片区挂牌运行的第19天,川南临港片区管委会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这是全国首个在自贸区成立的行政审批局。行政审批局成立后,致力于“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改革,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集中行政审批事项、集中行政审批权限、集中行政审批人员,为企业、群众提供高效、便民、廉洁、规范的行政审批服务。

5月26日,川南临港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正式上线,业内人士指出,川南临港片区行政审批“单一窗口”模式紧扣简政放权、放管服系统改革主线,建立多元化相对集中行权模式,建立“一口受理、接办分离”审批机制,取消无效重复审批环节,建立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放管服改革,体现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思路。

四川泸州港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兢认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建设,在口岸监管单位和港口、货代、用户之间构建了一个信息高效互换共享的平台,有利于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此外,川南临港片区还首创了“政务服务异地直通”模式,实现内陆与沿海地区政务服务协同互办。创新“保税物流中心与港口出口联动”作业模式,一个出口集装箱节省物流时间3小时、成本300元。创新“江上申报、抵港验放”作业模式,节省通关时间1天以上。创新打造“零费用”口岸,预计年节约企业通关成本2000万左右。创新海关注册“一站式”服务,挂牌3个月新注册进出口企业103家,环比增长543.8%。创新实施开放预录入系统、海关非政策性退税无纸化、进口食品“预检快放”、分送集报等通关通检服务模式,进口通关时间同比降低47.7%,出口通关时间同比降低79%。

打造法律协同服务平台 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按照规划,川南临港片区将通过3年时间招引企业10000家。这些企业类型多样,所有制形式复杂,对法务需求有较高的要求。

法律协同服务平台是四川自贸试验区以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构建的政府机构、社会以及有关部门共建共享、线上线下、协同运行的法律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四川自贸试验区首个融合调解、仲裁、公法检、律师公证的综合法律服务平台,首个对标国际的综合法律服务平台,首个面向自贸区的多元化纠纷化解综合服务平台,为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和群众提供专业化、系统化、全覆盖的法律服务。

7月18日,川南临港片区O2O模式法律协同服务平台正式启用。该平台以“一平台两窗口六中心”为依托,主要为自贸区范围内的公民和企业,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在项目建设、融资贷款、拓展市场、企业用工、商事合同纠纷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以互联网+法律服务的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综合性的法律服务。

线下方面,在自贸试验区设立法律协同服务平台窗口,配置专职、兼职工作人员各一名。实行线下“一窗受理”,对到自贸区现场咨询法律问题或者提出法律服务需求的,实行“一口接件”,对能够现场解决的立即解决。对不能立即解决的,分流至协同单位,转入线上。

线上方面,在自贸试验区官网开设法律协同服务平台窗口,内设法律查找、法律咨询、仲裁服务、调解服务、诉讼服务、监督举报、涉外公证、平安自贸等八大板块,办事企业、群众点击每个板块,便相应弹出该板块的服务内容。

法律协同服务平台按照“窗口化、综合性、一站式”模式,以智能化、互联化、物联化为方向,使企业和群众在一个办事大厅、一个服务窗口,就可以享受到法律援助、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咨询、司法鉴定、公证等各项法律服务职能,实现了由“散”到“聚”,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素集成、部门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模式,推进法律服务信息化与智慧城市、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度融合。

业内人士指出,川南临港片区O2O模式法律协同服务平台是国内首家面向涉及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纠纷的多元化机制协同平台。平台的成功运行将为“川南临港片区”营造一个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软环境,为制度创新和纠纷化解提供了全方位的护航与保障。(李可)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