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四川经济向“高”奔跑
2017
10/17
09:39

10月16日,中国中车资阳公司职工加紧组装第二批20台出口阿根廷的机车订单。(记者 吴传明 摄)

50.1%——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率在三次产业中排第一,进一步巩固了去年以来的“三二一”产业结构,四川的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第三产业贡献率排第一,意味着四川转型升级步伐在加快。”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对记者表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正推动四川全省经济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除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继续“跑”赢GDP增速;同时,四川规上工业增加值也“跑”出了三年来最快增速,同比增长8.6%。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四川自贸区的挂牌,作为内陆省份的四川,开放经济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今年1~8月,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903.8亿元,同比增长56.7%,位列西部第一。

从单纯工业驱动到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四川澎湃发展“新动力”,加速转型升级,走低能耗、高科技、少污染之路,推动四川经济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服务向“新”:培育蓬勃新业态

8月初,挂牌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科技金融板的四川鑫炬新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净值调查,准备股权融资。此举不仅能破解融资难题,更能通过补充市场资源,进一步拉动业务增长。

近两个月,四川已有1700余家中小微企业通过这一途径扫除了融资难等“成长的烦恼”。6月中旬,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四大特色板块开板,包括双创企业板、军民融合板、科技金融板和一带一路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举开启四川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全新篇章,力促中小微川企充分融入境内外资本市场。

这是四川金融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侧影。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GDP占比从约6%升至超过7%。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变,是四川做强服务业的另一路径。

8月,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电子科技网络信息安全有限公司“华丽转身”,从设备制造商转型安全运维服务商,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签署网络信息整体保障战略合作协议,收获央企“第一单”。信息安全产业是四川明确的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之一。上半年,四川信息安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8亿元,同比增长31.1%,“跑”出了高增速。

从装备制造商转型综合服务供应商,上半年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的电站服务业务十分忙碌,实现了核电、水电、火电等“全覆盖”。从“卖设备”到“卖服务”,也是众多在川企业“走出去”的新选择。今年7月,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铁路公司在巴基斯坦拉合尔签订63台机车的三年维保合同,合同价值3亿元人民币。截至目前,中车资阳公司已经在26个国家开展业务。

为鼓励制造企业把以产品为中心的制造向服务增值延伸,四川将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生产性服务业龙头企业,作为全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开放提“劲”:制度创新添“红利”

借着“一带一路”东风,过去身居西部内陆、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如今站上了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由成都青白江始发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今年截至9月中旬已开行508列,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实现每周“去11回9”双向稳定运营。

今年4月1日,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四川再次承担起为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探路”的重任。半年多来,119.99平方公里的“试验田”不断迸发新活力。

由于国际铁路的运输规则和目前世界通用的国际贸易惯例尚不能“相通”,依托中欧班列开展国际贸易业务在实际运行中出现诸多不畅。铁路运单无法作为物权凭证进行抵押融资,银行无法为中欧班列货物贸易开具信用证,就是其中一大难题。

对此,四川自贸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在今年4月试点签发了全国首张具备物权凭证性质的中欧班列多式联运提单,让荷兰供货商得以提前20天收到货款。“运单变提单,一字之差,带来的改变却是极大的。”成都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多式联运部多式联运主管陈然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通过多式联运“一单制”,不仅能实现“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票结算”,方便外贸企业,还同时解决了外贸交易便利性问题和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问题,重塑了国际物流贸易新规则。据了解,这项改革创新已被推荐作为全国复制推广经验。

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四川自贸区已探索形成制度创新经验100余项,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贸易、创新创业、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全面发力。在第一批向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室申报2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基础上,第二批拟向上申报20项,并在全省推广复制实施。

自贸区的“红利”逐渐释放:挂牌以来,95%以上外商投资企业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备案材料减少约90%,办理时间减少50%以上;成都海关平均通关时间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进口8.84小时,出口0.75小时,较2016年分别压缩了41.4%和37.5%。

截至8月31日,四川自贸区新设立企业13078家;签约项目350个,其中1亿元以上的项目131个,重点分布于融资租赁、总部经济、智能终端、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国际贸易、装备制造等产业。在给四川经济带来更多新动能的同时,自贸区建设也让四川这个内陆省份更加国际化、更加开放。今年6月,成都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推出15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方便外籍高层次人才到自贸区工作或永久居留。

工业增“绿”:注入持久新动力

企业数量从89家减至14家,相关产值却从几亿元跃升至20亿元。这是四川江油市整顿“小散乱”碳酸钙企业带来的“一减一增”。为工业增“绿”,构建科技含量更高、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四川一直持续做着“加减法”。

主动减量,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优胜劣汰,向高污染高能耗低水平的产能开刀。2013年至2016年,四川共关停小煤矿753处、削减产能7129万吨;淘汰钢铁、水泥等行业落后产能企业1488户,淘汰化解钢铁过剩产能872万吨。

节能降耗,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2012年至2016年,全省万元GDP耗水量从136立方米降至120立方米以下。去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44%,近5年累计下降39.4%。

引导增量,引进高端现代产业。把培育壮大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等“双七双五”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节能环保产业为例,截至去年底,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节能环保企业超过300家。

创新驱动,工业内部产业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比2012年翻一番,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今年上半年,新产业、新项目、新产品对四川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总产值占比超17%。

高端产业成绩亮眼。今年上半年,全省信息安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8亿元,同比增长31.1%;航空与燃机产业方面,推动2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2.1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57%;生产新能源汽车5409辆,南充吉利、成都沃尔沃等在建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石墨烯力争全年实现产值5亿元,同比增长300%;轨道交通方面,四川有望拥有全国首条新能源空铁示范线,100%低地板有轨电车即将在成都IT大道有轨电车示范线运营。

农业图“强”:擦亮“金字招牌”

作为农业大省,“大而不强”总是困扰着四川。今年5月,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贯彻落实总书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示,响亮提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四川将“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建基地,从建设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突破。在前期已分别认定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60个、59个、54个的基础上,目前新一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叫响品牌”是近年来四川农业一大亮点。曾经不起眼的“四川泡菜”已“泡”出300亿元的年产值,年均增长超23%。2014年,120多家茶企抱团成立川茶品牌促进会,合力打造“天府龙芽”省级区域品牌,让川茶有了见面知产地的公共名片。

加工短板也不断补齐。四川全省已累计建成各类初加工设施1.28万座,形成初加工能力360万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49%。2016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13万亿元,5年间增长了44.9%,居全国第六位。

今年,“中国首个农家乐”、郫都区农科村“徐家大院”迎来31岁生日,计划打造世界农家乐第一股。经过30多年成长,四川去年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1150亿元,占全国的1/5。

向改革要动力,2014年四川在全国率先确定农村改革主攻方向。目前,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基本完成,除三州外,耕地流转率达到36%,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遍地开花。

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系统提出了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书,四川农业图“强”气势如虹。(记者 杨迪 李倩薇)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