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脊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先进制造业担当重任。
9月以来,成都工业光彩夺目。先是重大项目频频落地。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暨中国西部(四川)国际投资大会上,成都先后与克诺尔集团、丹纳公司、中国一汽集团、吉利集团、汇洋控股集团等企业密集签约,51个工业项目落地,增强了汽车、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的深度。
继而报盘数据出炉。1-8月,成都完成工业投资1896.4亿元、同比增长35.2%,完成技改投资1644.3亿元、同比增长28.3%,纳入全市重点跟踪服务体系的449个亿元以上重大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完成投资856.78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22.4%。
更重要的是工业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优化全市“20+10”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空间规模,重塑产业经济地理。
成都市经信委表示,到2022年,成都力争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张战国
制造业“乘数效应”牵引西部经济中心建设
学先进、找差距、添措施,成都重大产业化项目“竞进拉练”每季度举行一次。抓项目、促投资,是成都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最近召开的一次“竞进拉练”中,成都市主要领导强调,严格落实“一把手”带头招商和“出勤率+签约率+开工率”综合考核机制,加大专项督查和跟踪督查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016年,成都工业和技改投资分别完成2246.2亿元和1956亿元,同比增长41%和38.7%,尤其是工业投资增速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
尽管高歌猛进,但在成都决策层看来,仍需对照标杆、砥砺前行。
成都的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今年4月底,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明确提出要培育先进制造业新优势,增强西部经济中心功能。
紧随其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为了帮助决策、凝聚共识,《成都与部分国内外城市产业发展比较分析》成为会议材料之一。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分析显示,制造业每投入1美元带动经济增长1.8美元,每产出1美元带动其他领域产出3.6美元,因为具有“乘数效应”,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
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以先进制造业为牵引,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
成都有这样的时代担当和历史机遇。去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成都由此成为全国第二批、西部第一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成都的使命是: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资源消耗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在“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个方面实现全国率先示范。
为了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成都启动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十字方针”,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尤其是“东进”战略,坚持产业分区、集约开发、集群发展,将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
这也意味着,龙泉山东侧将成为成都工业空间增量的主要拓展区域和工业经济增量的主要承载区域。跨过龙泉山,成都工业别有天地。
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今年5月,国内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投产,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升表示,成都是该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基地。与此相关,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企业——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把全球投资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晶圆制造基地落户成都,一时轰动世界,目前公司核心厂房封顶在即。
类似的电子信息产业项目,正在改变成都在全球产业格局上的地位,加速迈向“世界软件名城”和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以重大项目招引促建为支撑,提升工业经济能级。这是成都实施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所迈出的坚实一步。
坚持问题导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成都造”总体还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尚缺少全球、全国知名品牌。成都集中资源和政策,着力培育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
“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产业+未来产业”的产业结构,浮出水面。
即,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提升能级,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
大力支持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领先发展、规模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支撑;
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同时,成都将加快推动建材、轻工等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装备转型升级,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型转变。
方向既明,步履坚定。今年1-8月,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安全总部基地等102个项目竣工投产,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等93个项目开工建设。
为了释放政策红利,开启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成都市经信委正梳理现有产业支持政策,结合成都“产业新政50条”,补充强化相关政策措施,在政策、要素、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施策、精准用力、协同发力,全力推动产业新政落地落实,推动优质资源要素向优秀企业倾斜,切实为提升产业能级“铺路”。
同时,秉持为企业服务“三到精神”和“亲”“清”理念,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完善重大项目绿色通道,落实集中服务、定期协调、“一站式办结”等服务制度,确保项目推进落到实处。
未来5年,坚持“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发展、质量为先”,成都将全力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过万亿,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规模过千亿,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竞争力。
加快产业生态圈建设 提升城市能级和竞争力
9月14日,吉利控股集团3个项目签约落户成都,地点是承载“东进”战略的重要区域——简州新城。
3个项目总投资高达300亿元,分别是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项目、成都铭泰汽车文化小镇、吉利新能源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将人才培养、研发、制造、文化功能等产业链垂直整合到一个区域同步建设,具有显著的“产业生态圈”特征。
着力构建主题鲜明、要素可及、资源共享、协作协同、绿色循环、安居乐业的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圈,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能级和水平,恰是成都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
成都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集群化”“融合化”“垂直化”“生态化”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产业“裂变—跨界—融合”趋势日益明显,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深刻改变了产业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
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要以建设产业新城为目标,以区域集中、产业集群、开发集约为方向,引导不同区域的专业化产业聚集,带动研究创新力量和服务体系聚集,促进产业上下游和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共享、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观生态链,集成构建为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经济转型。
格罗方德也在作出表率。按照其与成都签订的《FD-SOI产业生态圈行动计划》,双方计划用6年时间、投资超过1亿美元,在蓉建立一个世界级的FD-SOI生态系统,吸引更多顶尖的半导体公司落户成都,重点建立与有关高校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使成都成为下一代芯片设计的卓越中心。
据成都市经信委介绍,落实成都“十字方针”,目前正优化全市“20+ 10”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和空间规模,推进产业园区配套用房、能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产业生态圈的路径日渐清晰:以市场化方式推进产业园区“二次开发”、园区品牌化建设和产业园区产城一体发展,引领城市和产业时序上同步规划、空间上融合布局、功能上产城一体。
围绕产业新城建设,加快打造产业生态圈,成都制定了《成都市产业生态圈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成都市制造牵引产业生态圈建设工作方案》《产业生态圈建设指引》,将建立月度推进协调会制度,重点推进13个市级产业生态圈建设。
而在梳理重点企业、上下游关联产业、重要科研院所后,成都将绘制产业链及全球重点企业全景图,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产业链垂直整合提供“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