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绵阳市首个针对科技服务业领域的规划——《绵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正式出台,全面明确在“十三五”期间,绵阳市科技服务业的主要目标、重点方向和实现路径。
《规划》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八大领域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绵阳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完善科技服务业顶层设计
“一直以来,绵阳市将科技服务业摆在服务业八大领域的突出位置,并由此配套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推动绵阳市科技服务业迅速发展。”绵阳市科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绵阳肩负着国家科技服务业行业和区域试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多个科技服务的重要示范工作,从国家到四川省,都为绵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立足此背景,绵阳市科技服务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势头强劲、体系不断完善、新模式不断涌现,试点示范工作正全力推进。
“成效固然明显,但找准短板、倒逼发展更是关键。”绵阳市科知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目前,总体上来说绵阳市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对绵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全面调研分析基础上,依据《绵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绵阳市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及空间布局方案(2016-2020年)》等文件精神,一年多来,绵阳市科知局牵头,先后多次征求各县市区、园区和市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绵阳市政府有关领导先后组织召开了《规划》讨论会议,不断对《规划》修改和完善,并于近日正式印发。
突出构建科技服务业格局
《规划》明确了绵阳市科技服务业的行动路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两大发展战略,以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为主要动力,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双重作用,围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方向,着力优化科技服务业市场环境,统筹配置服务资源,促进两个“一号工程”与科技服务业深度融合。
路径划定由何而来?最终又将催生怎样的产业效应?
为此,绵阳市科知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规划》立足科技引领、开放共享、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军民融合等基本原则,力求达到“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机构数量显著增加,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的产业发展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在空间布局上,按照集约集聚、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优化功能分区,科学开发建设,构建“三核—多极”空间发展格局,引导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
与此同时,绵阳市还将围绕“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等军民融合创新基地,游仙经开区、江油工业园、安州工业园等8个特色产业园区,有针对性地布局科技服务业态,构建起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科技服务业格局。
撑起科技服务业四梁八柱
“瞄准八大领域,是立足绵阳市创新实际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所以如何精准发力、‘对症下药’尤其重要。”绵阳市科知局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八大领域,《规划》有针对性地配套提出了“打造开放共享的公共研发服务体系、搭建功能完备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健全协同规范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等八项主要任务,各项任务深度结合绵阳产业发展特色,突出军民融合战略思想,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出发点,统筹各项创新资源,详细规划部署绵阳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为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科技服务业新体系绘就发展蓝图。
此外,《规划》还根据绵阳市科技服务业发展基础、优势和潜力,结合国内外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明确提出重点推进“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工程、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创新创业培育工程、技术转移枢纽建设工程、知识产权服务助推创新创业工程、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建设工程、科技服务综合性平台建设工程、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工程、科技服务业试点示范项目”等九大工程加快发展,全面确保八大主要任务实施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