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四川首批已建成16家
四川目前已建成16家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今年下半年还将启动第二批中心建设,力争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这是6月14日记者从省国防科工办获悉的。
军民融合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最具特色的任务。其中,建设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开展交流合作,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转化,被列入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务院30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重点工作之一。
16家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的组建单位包括军工科研院所、地方院校和军民融合企业等,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有限公司等。目前,建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中物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建设运行近两年,已促进中物院5项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智能制造、光通信等领域。该中心负责人何幻臣介绍,近期,中心刚与绵阳市游仙区开展了一次企业大调研,下一步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转移转化。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的四川省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则重点促进了红外及多频谱电磁辐射控制材料等6项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了20余项系列产品,在该技术领域打破国外垄断。
今年,四川电子军工集团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正在推进9项军用技术再开发项目、2项军民结合产业化项目,包括轨道机车用高功率钛酸锂电池系统、高性能氧化铍陶瓷金属化产品等。“11个项目投资约1.5亿元,产业化项目预计将形成年产约2.5亿元的产业规模。”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从顶层设计上统筹引领,四川相继制定并印发了相关管理办法、工作方案、交流制度等。省国防科工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省级军民两用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中心全部实行动态管理机制,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未通过评估的中心将被及时撤销。
故事
一份发明专利证如何引得千万融资来
故事背景
2016年我省专利质押登记合同108份,涉及专利项目652个,质押融资金额31.9亿元
凭借一份专利证,获得银行1000万元的贷款,成都汉康信息产业有限公司CEO柴军直言自己“非常幸运”。
近两年,柴军经常往返于安徽和四川之间,为的是公司承建的安徽六安市霍山县智慧城市和六安市城区视频监控与报警两个项目。“目前项目已处于验收阶段,一年半左右就能盈利。”柴军介绍,两个项目投资都过千万元,而公司能吃到这块“肥肉”,四川创新开展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功不可没。
“有了这个新模式,我拿到了这张纸,顺利从银行贷了1000万元。”说着,柴军从办公室抽屉抽出了一份发明专利证书。
2015年,看到霍山县启动智慧城市建设招标消息,一直准备进军该领域的柴军嗅到了商机。但智慧城市投入很大,公司同时承建的项目较多,资金成了“拦路虎”。“我们想从银行贷款,但作为轻资产的科技型公司,我们拿不出银行需要的土地、房屋等抵押物。”招标渐渐临近,资金问题却迟迟未解决。
转机很快出现。同年9月,在成都市科技局组织的一次座谈会上,柴军得知了很多优惠新政策,其中一条就是企业可以凭借专利权质押融资,从银行贷款。碰巧的是,当年5月,柴军的公司刚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看到希望的柴军立马联系成都市科技局。最终,在成都高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担保下,他的公司凭借专利证书和其他抵押物,从成都银行和兴业银行获得贷款1000万元。柴军透露,仅凭自己手里有限的抵押物,最多贷款几百万元,但因为多了一份发明专利证书,他成功获贷千万元,“轻飘飘的专利证书,‘分量’却很重。”
柴军的经历并非孤例。数据显示,2016年我省专利质押登记合同108份,涉及专利项目652个,质押融资金额31.9亿元。而成都已经为4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1.35亿元,为47家科技型企业204件专利投保专利险。
省知识产权局负责人介绍,我省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的“新”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机制上。政府建立专利质押风险补偿资金,对科技型企业予以贴息、贴费、贴保;保险机构直接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保证保险分散贷款风险。这样的风险控制机制,让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吃下“定心丸”,大幅提高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成功率。
合作
军方主动搭台邀请民企来“唱戏”
军民融合座谈会上的新气象
合作背景
空军首次主动搭建军民企业对接平台,是希望军民携手,推动空军装备建设创新升级,推动四川航空产业“快步走”
6月11日,5家四川民企应邀前往位于彭州的解放军5719工厂,参加空军装备部主办的“推进空军装备修理工厂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座谈会”。一同参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家空军装备修理工厂和民企的代表。
有参会民企代表坦言,军方主动搭台推进军民融合,并邀请民企参加,在四川还是第一次。“放在以往,不可想象。”
“这确实是空军首次在四川搭建军民企业对接平台。”空军机关相关负责人印证了这一说法。
这位负责人表示,四川是空军装备自主研发、制造的摇篮,在空军装备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次主动搭建军民企业对接平台,是希望军民携手,进一步推动空军装备建设创新升级,同时推动四川航空产业“快步走”。
解放军5719工厂隶属于空军装备部,是军民融合型集团化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航空发动机大修、叶片等关键部件的深度修理以及零部件设计制造业务,是中国新型航空发动机的修理基地。而应邀参展的5家四川民企,也都在航空发动机、零部件研制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端精密制造能力。
强强联手,军工、民企的合作正在走向更广、更深领域。对接现场,自贡海川实业有限公司、成都雷电微力科技有限公司收获了来自军工企业的合作新订单。合作主要聚焦航空领域,如航空零备件研制能力提升、现役装备修理备件替代研制等。
有获得感的不只是民企。“上月,我们刚与川航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军用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也有望用于民用航空领域。”解放军5719厂厂长张铀表示,这次对接,他们又发现了很多民企身上的“闪光点”,更多的合作将在未来持续展开。
远眺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本报记者 郝飞 摄 (资料图片)
聚焦
绵阳科技城劲吹“共享风”
既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研发,又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6月13日,绵阳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以下简称“共享平台”)办公区和展示大厅的装修进入收尾阶段。共享平台运营方负责人陈俊港督促着工程进度,“找上门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越来越多,有了办公区和展示大厅,对接起来将更容易。”
以前,受制于体制、机制的束缚,国防军工科研院所的大型科学仪器存在重复建设、利用率低等问题。为破解这些问题,今年1月12日,共享平台揭牌,探索军民融合仪器共享模式。
“平台揭牌后,我们广泛与国防科研院所对接,梳理和挖掘大型科学仪器资源。”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蒲良驹介绍,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将军工科研院所、军民融合企业、检测专家、仪器服务机构等军民融合资源“网”起来。目前,平台已聚集了15个大类、1300余台套具有军民融合特色的大型仪器设备,180余名仪器服务专家,能为社会提供近万个指标的检测服务。
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共享服务已经展开。在共享平台展示大厅,陈俊港指着墙上展示的风洞实验设备项目告诉记者,这些设备由总装29基地共享,相关单位在进行C919大飞机和中国中车公司高速列车研发时,都曾来绵阳“吹过风”。
共享平台不仅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研发,更侧重为“势单力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绵阳赛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开发、产品推广的高科技公司。前段时间,公司总经理刘昆明为直驱电机与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测试伤透了脑筋。
在一次推介会上,刘昆明联系到了共享平台,平台通过查找已建成的服务资源库,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磁兼容实验室找到了测试设备。“这让我们在产品研发上大大提速,还为企业节约了一大笔钱。”刘昆明激动地说,如果要建这样一个电子兼容实验室,至少要投入几百万元,占用企业有限的产品研发和运营资金,增加企业创新的难度。
事实上,共享平台的定位不仅在共享,而是要搭建一个围绕仪器服务的“一站式”平台,提供仪器数据、仪器金融、检验检测和研发外包等一揽子服务。陈俊港介绍,“按照规划,未来共享平台将成为一个大型科学仪器的‘淘宝网’。”
四川希望进一步扩大共享平台的覆盖面。在近期公布的10条在全省复制推广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经验成果中,“地方与科研院所大型国防科研资源跨军民、跨行业、跨地区开放共享模式”被放在第一位。下一步,四川还致力于将共享平台打造成国家级军民融合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到2020年,共享平台将整合仪器资源1万台以上,年服务科技企业1万家,基本建立全链条的仪器服务能力和专业服务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