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常量,也是奋进者的变量。
2012年—2017年,从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到四川省第十一次党代会。
五年间,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位一体”发展方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五年间,四川经济总量跨越3万亿级大关,经济大省气势如虹;千亿市州、百亿县(市)总数占比首度过半,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两个跨越”的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
五年回望,四川实现跨越发展,一个关键词贯穿始终——改革。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四川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确定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坚持一手抓改革方案制定、一手抓改革任务落实。尤其近三年来,四川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问题导向、攻坚破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审议通过了127个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居全国前列。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集中力量攻坚突破,顺利实现2014年《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确定的,改革头3年“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搭建起主体框架”的目标任务,全省改革呈现出协同推进、纵深突破、攻坚落实的良好态势。在实现“两个跨越”奋斗路上,全面深化改革激扬了四川发展的澎湃活力,推动着四川经济社会行稳致远开拓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川高度
“一号工程”锁定全面创新改革
对身处内陆的四川而言,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改革与开放并举,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发力。五年来,尤其是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四川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简政放权等各个领域多向出击,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掀起新一轮改革的热潮。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
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四川实际,2014年初春,《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审议通过。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吹响,在四川改革史册上,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全国闻名的改革之乡,三年来,无论内外部形势如何变化,四川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破解难题的重要手段,各项改革方案措施相继出台:
2015年3月20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六次会议,审议了《四川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4个专项改革方案。两个多月后,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四川省关于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的意见》等6个专项改革方案。
2017年春节刚过,省委、省政府就印发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整优化农业产品、产业和经营结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
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以省委主要领导挂帅的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8次会议,对全省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深入部署,制定318个专项改革方案。平均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小组会议,每个月有超过8个专项改革方案出台。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2015年的9月7日,四川被确定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这是继绵阳被确定为国家科技城、成都市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以来,四川再次进入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范围,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央交给四川最重要的改革任务。以此为契机,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四川肩负的改革使命不断升华。
2015年11月,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将全面创新改革定位为引领全省“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
截至到2016年底,中央和国家部委在川部署了148项重要改革试点,集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四川成为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试验场。
一幅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在巴蜀大地蓬勃展开……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川探索
以问题导向实现精准发力
重任在肩,唯有真抓实干,方能不负重托。
改革突破,唯有精准发力,方能不辱使命。
2016年10月21日,人保财险绵阳军民融合支公司与军民融合代表企业长虹集团、九洲集团现场签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风险保障金额约450亿元。
人保财险绵阳军民融合支公司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成果之一,支行从动议到获批成立,仅仅用了几个月。
政务效率大幅提高,是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注脚。
破题全面深化改革,四川从政府自身上动了“第一刀”。
时间回到三年前。2014年夏天,我省发布新版《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与2004年版本相比,省级核准项目数量大幅减少50%以上,小类总数大幅减少16.67%。
不久后的2014年10月,我省又一口气发布了包括《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规定》在内的10个重要文件。
有评论说,作为四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规范政府权力制度性建设,十项新规对于建设法治政府、约束政府权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为何政府先行?
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鉴于四川地处西部内陆,市场发育程度不高——问题就是方向,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要抓好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入推进依法行政。目前四川已成全国省级设立收费项目最少、收费标准最低的省份之一。
以问题导向,改革实现精准发力,相关改革加速推进——
市场活力不足——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启动。文件出台后仅仅3个月,全省新登记各类企业5.6万户,增速创历史新高。
民间投资持续低迷——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和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推进PPP模式。
服务业占比不高——出台《关于服务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围绕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推进机制、深化开放合作、完善政策体系、实施保障5个方面,为服务业发展最大限度“松绑”。
破解农民增收难——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两权”抵押贷款试点。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启动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今年内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6年8月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四川等省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为我省全域开放带来大挑战大机遇大红利,四川全面深化改革又多了一个重大平台和有力抓手。
从城镇到农村,从工业到服务业,从投融资体制到对外开放,从政府自身改革到文化体制……改革,成为四川大地上最铿锵、最密集的前进鼓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四川活力
顺利实现头3年目标任务
2016年,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利用技术优势推进产业,年营收从2000万元增至3.5亿元,收入裂变式增长的背后,是公司实施“军转民”战略的结果。
推行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实现“军民融合”是我省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
2016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比全国高1.9个百分点,比全年预期目标高0.9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7.9%的增长,传统存量贡献4个百分点,新动能贡献近50%。数据的背后,彰显的是四川深入推进工业供给侧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最直观的反映是“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全面深化改革,四川科学布局,全面发力;攻坚破难,次第开花——
全面深化改革三年来,四川形成了“省委深改组统筹决策、专项小组分块抓总、牵头部门主责实施、参与部门各尽其责、改革办协调督促”的改革工作总体格局,为2020年如期完成改革任务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工作保障。
压实地方和部门两个主体责任,建立了“清单式”精准督查制度,将各市州和省直部门改革工作纳入年度绩效目标考核,改革组织体系和工作制度基本建立。
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集中力量攻坚突破,一大批改革亮点诞生在四川: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等经验在全国推广。
坚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农业农村改革创造全国经验。
国资国企改革突破难点,推进产权多元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企业负责人薪酬、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国企重组脱困等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刑事庭审实质化、司法公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等改革试点取得成效。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速,启动实施绿化全川行动,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全国率先启动省内环保督察。
教育、文化、卫生等改革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分级诊疗制度等成为全国推广经验。
纪检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加强,四川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在实现“两个跨越”奋斗路上,四川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闯关夺隘。锐意进取,勇立潮头,砥砺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