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当地时间4月25日,200余家成都工业企业亮相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拉开 2017“成都造·全球行”系列活动走进欧洲的序幕。
同一时间,正在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同样立足全球视野谋划未来5年的产业蓝图: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三高”现代产业体系。
成都对“三高”的阐释是:高端、高质、高新。从发展三次产业角度看,成都还确立了“三城”目标,即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
强调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命脉,用“三高”升级“三城”,用融合发展塑造全球竞争力,产业成都再出发。
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未来产业
打造一批工业产业集群
过去5年,成都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千亿产业集群,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但发展不足依然是最大问题,成都规上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深圳的三分之一、广州的二分之一、武汉的五分之四。
“我们的大企业创新力偏弱,小企业散而不强,总的来说,结构不优。”成都市经信委党组书记施跃华说,工业补短板不能盲目,尤其是产业定位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报告提出,成都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食品饮料、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间协同联动,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
按照上述表述,五大支柱产业、五大优势产业已确立,未来产业的范畴仍需进一步明晰。施跃华表示,成都针对重点产业的全面调研活动已在实施,其中一支调研组奔赴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取经”,将很快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
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
“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将是品牌
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天府文化”,这也意味着成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至重要位置。
“文创产业在全区产业中占比最低,潜力也最大。”武侯区委书记巫敏说,该区将用“四个一”打造文创产业新优势,即建设三国蜀汉城、环城生态旅游带、成都音乐坊片区、四川国际文化人才港等“一城一带一片一港”。
成都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九利认为,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可更多布局在中心城区,避免出现产业“空心化”。
报告提出,要“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瞄准高端市场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品牌。
其中,要高水平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美食之都、国际会展名城和国际赛事名城。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成都将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和行业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顺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发展研发、设计和营销、结算、物流等“2.5产业”也出现在报告中。
规模化+产业化+城乡一体化
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
令来自崇州的党代表感到振奋的是,推广“农业共营制”等适度规模经营方式,被明确写进报告。
崇州正是这一模式的探索者。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解决了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等诸多难题。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都因农业发达自古是“天府之国”。未来5年,成都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
报告给出了具体路径——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完善农业科技、农村金融等社会化服务,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农村电商等产业,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农业领军企业,加快构建产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全域旅游、特色镇和美丽新村建设为引领,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同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
“农产珍品、源自天府”,成都创设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天府源”。就在“成都造”行遍全球时,“天府源”也搭上了这一班列,以食材为媒,吸引全球消费者对成都的关注。
两个月后,第五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将如期举行,届时将有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打开胃口,品尝成都“农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