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旅游+”催生宣汉旅游化茧成蝶
2017
04/25
10:34

洋烈水乡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巴山大峡谷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大巴山南麓的宣汉县,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自2014年成功举办达州市第四届旅游发展大会以来,按照“大旅游、大景区、大产业、大聚集”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全域全景拓展、龙头景区集聚、基础设施配套、产村农旅融合发展。并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以“旅游+”催生宣汉旅游化解成蝶,成功入选“2016四川旅游产业 TOP10 榜单”,被评为“四川省旅游十强县”、列入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全域全景全空间拓展 构建一区多点全域格局

近年来,宣汉县紧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雄山奇水、人文厚重”的资源特点,按照“各具风情、功能互补、差异发展”的总体思路,将全县划分为东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中部乡村观光旅游片区、西部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南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片区的“四大旅游片区”。

同时,宣汉县高起点规划编制完成《宣汉县“十三五”旅游总体规划》、《宣汉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着力构建以巴山大峡谷景区为龙头,洋烈水乡、庙安花果山、峨城竹海、马渡关石林、米岩花海、川东莲乡、圣水桃园等乡村旅游示范区为骨架,以“旅游+业态”为网络的“一区多点”全域旅游格局,成功打造国家AAAA级景区3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乡村旅游模范村、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各1个。

龙头景区全要素集聚 建旅游经济发展新引擎

在景区的打造和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宣汉县坚持“打造龙头景区、带动一批产业、活跃一带经济、实现一方脱贫”的原则,特别针对东北部山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问题,投资100亿元布局实施了巴山大峡谷旅游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并将巴山大峡谷旅游片区80%以上的产业村纳入到全县休闲农业旅游景点进行谋划布局,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成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和川渝鄂陕结合部的“龙头景区”,以“旅游+扶贫”带动周边近9万群众脱贫奔康。

据了解,巴山大峡谷景区已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荣获“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入选“2016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罗盘村、东林乡牛背村等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基础设施全方位配套 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

“景区要发展,基础设施要先行。”宣汉县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坚持“景区融城乡发展、基础围着旅游建”的要求,突出城镇化、景观化、产业化、功能化、标准化同步配套,围绕特色产业带、美丽新村和生态旅游区,将景区道路、供水、医院等旅游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村基础建设统筹规划,配套完善旅游标识系统、观景台、生态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积极构建城乡均质、景村共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并加快建设达(州)宣(汉)快速通道、巴山大峡谷高速互通等县域交通枢纽,实现全域大交通便捷,小交通顺畅,以“旅游+城建、交通”使农村变成旅游新村、民房变成旅游景点、农区变成旅游景区。

产村农旅全产业融合 激发乡村旅游活力

旅游业的发展,终极目的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除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宣汉县还加强产村农旅的全产业融合,不断激发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

宣汉县坚持“旅游+”推动农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结合“牛、药、果、茶、菌、油牡丹”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休闲农业、美丽新村、乡村旅游规划“三规合一”,开拓旅游扶贫观光采摘、农耕体验等不同层次功能需求,做精庙安脆李、南坝牛肉、黄金黑木耳、宣汉黄连,使农业劳动变成了休闲运动、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农村劳动力变成了旅游从业者。

另外,宣汉县还精心创作薅草锣鼓、马渡民歌、土家婚俗表演等民俗文化节目,积极承办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洋烈龙舟大赛等大型节庆活动,让游客脚步慢了下来、内心静了下来、身心留了下来;推广“协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将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目前打造了明月川东莲乡、下八米岩花海等农旅互动典型和茶河圣水山庄等幸福美丽新村96个,创建省级三星级以上农家乐、乡村旅游特色业态经营点、民宿旅游达标户109个,乡村旅游收入达13.5亿元,村民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宣汉县旅游局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