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在南充多维时空3D打印创业团队研发基地,两名创客在一款模具上粘贴定标点。 创业团队成员在一起规划未来。
本报记者 李向雨 摄
地图上,绵广、绵遂、绵西3条高速公路,像3条黄色丝线,从不同方向把绵阳城扎成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市内几大区域都囊括其中。
现实中,绵阳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紧致。涪江从北至南穿城而过,把整座城市劈成两半,西侧是主城区,东侧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驻地。
东西两块城区,西侧主民,东侧主军,分别自成一体,正是军民“两张皮”在现实中的直观表现。
4月5日下午,我们从绵阳主城区出发,跨过科学城大桥、穿过科学城隧道,来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旗下的四川中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物公司的另一张牌子,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核心任务是推动研究院的技术走向市场,实现军转民。公司最新的“得意之作”是成功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技术优势与美国卫浴巨头科勒的品牌优势,以及宁波一家厨卫企业的生产能力整合到一起,联手推出一款洗碗机。
从本质上看,这款洗碗机完全是军民融合的成果,不仅跨了界,还跨了国。为什么要搞一款洗碗机?背后的秘密何在?我们在追问。
做什么?市场要啥就做啥
“为啥会想到去做一款洗碗机?”谈话一开始,记者就抛出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洗碗机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主业可是八竿子也打不着啊。
“肯定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中物公司总经理马康介绍,造洗碗机,是宁波一家厨具企业主动提出的,灵感来自企业对中国家庭消费升级的准确把握:如今,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已覆盖几乎所有中国家庭,市场饱和,而包括洗碗机、净化器等在内的消费才刚刚起步,有望呈现井喷式增长。
市场前景看好,企业有生产能力,中物技术下属的宁波中物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有研发能力,美国科勒、摩恩等知名卫浴品牌也闻声而来,他们有品牌和市场,几方合作,很快谈妥。
“为啥中物技术能‘听到’市场的呼唤?”记者再问。马康认为,这同样得益于机制。2013年,中物技术与宁波当地政府共建中物光电所,和一般企业不同的是,他们向当地企业分别派出类似“家庭医生”的角色,常驻企业一线掌握实际需求并及时反馈。
此前,国内军民融合模式主要是实验室主导,在这种思路下,先有了技术,才想办法去开发、生产。而实际上,很多被看成“宝贝疙瘩”的军用技术,绝大多数无法直接民用。“不能融”不是因为体制障碍,而是市场不需要。
而现在,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马康介绍,在洗碗机之前,他们已尝试为当地企业开发了果蔬消毒机核心模块、全自动酒窖温度湿度监测系统等多项配套产品。
为在绵阳成功“复制”这一模式,去年开始,中物技术与绵阳市游仙区牵手共建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希望从企业市场需求出发,提供智能制造一系列技术解决方案,助推企业升级发展。目前,他们已和省内多家民企达成合作意向。
怎么做? 从“逐个捅”到“一把弄”
“形象地说,就是一块多面胶。”说起军民融合转变的新模式,马康打了一个比方,他所在的技术转移中心就是一块“多面胶”,把技术、品牌、生产、资金等多种要素粘在一起。
拿洗碗机来说,技术转移中心就把宁波中物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美国科勒公司以及宁波当地一家制造企业整合到一起,分别负责技术研发、品牌市场和制造生产等不同环节,“一把弄,缺啥补啥,各取所需的同时各司其职。”
之前的军民融合不是这样,无论“军转民”还是“民参军”,都是“线性模式”,从一个环节到下一个环节,需要跨过一个又一个障碍,等好不容易冲到终点,发现市场早已被对手占领。
“类似于捅竹节,需要一个接一个地去打通。”今年50出头的马康至今还清楚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刚从事军民融合工作时的窘境。当时,刚出校门的他一大任务是背着院里的技术到处去推销,同时也到处吃闭门羹。拿“军转民”来说,一项军用技术要转化为民用产品,需要经过解密降密、技术再研发、寻找投资者、中试、批量生产、市场营销等一系列环节,整个过程少则四五年,长则十来年。
相比基于技术创新的马拉松式的线性模式,“多面胶式”的军民融合新模式最大好处是来得快,没有太多障碍。马康说,这种“非线性模式”下,没有所谓的上下游,而是以利益分享机制为核心,有效整合起各个主体,产品生产过程被大大压缩,效率极大提升。同样,由于很多技术都是新研发的,原有的包括军用技术的解密等障碍也就不攻自破。
“过程中,政府又该做些啥子?”记者很好奇。
“去营造一个生态,而不是想到种几棵树。”马康说,军民融合过程中,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良好的融合生态,让军民融合链条上的各个“物种”,比如军工企业、民用企业、金融企业、中介企业都能很好地生长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大系统,“这个过程很慢,但很有效。”
记者手记
军民融合的“基层攻略”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对于绵阳,甚至四川,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一场不对等的交流。这是因为,军工国防属于中央事权,地方政府的话语权非常有限。
尽管如此,也不意味着基层党委、政府只能消极等待、被动作为。相反,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各方面,可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大胆的创新创造。
采访中,根据我们的观察,四川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种种实践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在核心的体制机制没有能力突破的现状下,始终坚持从外围到中心、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推进、锲而不舍,走出一条渐进式融合道路,摸索出一套“基层攻略”。
这套攻略主要包括:做优服务,通过设立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举办军民融合创新大赛等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为相关方面提供信息服务,促成合作;做大载体,通过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等措施,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落实落地;做强保障,通过设立军民融合发展基金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人才等保障,推动发展;创新体制,通过设立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等方式,促进军民两种资源的互联互通……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是通过这些举措,最近两年,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在四川深入推进,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做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大格局”,不仅需要军民两个体系的深度融合,也需要中央和地方,战略与战术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