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武侯区:为企业“建楼分房” 让工业“立体生长”
2017
03/28
09:41


当一座座写字楼在武侯新城拔地而起,一场发端于工业园而目标指向都市的“工业上楼”运动,正在悄然酝酿成风,在这背后,是一场意味深远的经济结构转型。

工业强基是成都市2017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之一。作为中心城区的武侯区,发展工业经济面临着原有工业企业生产环节外迁“失血”、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减少和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以及存量工业用地逐年减少等诸多挑战。为此,武侯区对中心城区如何发展工业提出了自己的谋划——工业企业上楼,探索发展都市工业发展新模式。

伴随着城市升级的新一轮经济转型,一个越发鲜明的现象开始为外界所瞩目:一方面越来越多企业将总部设立在武侯区内的楼宇里面;另一方面,“工业上楼”从零星个案逐渐变为越加明显的趋势,多个行业企业甩开传统的工业园形象将总部迁入写字楼中,工业楼宇经济开始“从理想变为现实”。

就在这个月底,由该区倾力打造的“成都智能制造产业园”将正式开园。这意味着,从建立工业楼宇引导企业“上楼”升级,到工业企业总部加快聚集,再到分区域实现产业集群效益,实现了工业经济的“立体生长”。实施“产业立区”战略,武侯区正逐步探索出一条中心城区发展都市工业的新路子。

楼上办工业 企业智能升级

走进武侯新城西部智谷产业园B区,记者在唐源电气公司一楼的接触网检测装置装配车间看到,数十名技术工作人员来往穿梭、正在忙着装载、检测、测试新研发的6C系统,数千台精密仪器错落有致、按照检验顺序成排叠放,没有传统工业企业的机器轰鸣,只有各种数据指示灯不停地闪烁……楼下是生产、装配部门,楼上是研发、设计、销售部门,整套生产、管理、销售体系全部容纳在一栋工业楼宇中。

据介绍,唐源电气自2011年入驻武侯新城后,自主研发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检测设备,发展态势迅猛,几年时间里,从一个年产值仅1000万元的科研创新企业,产值陡翻12倍,同时取得专利26项。

如此“强悍”的产出强度,竟是源自企业上楼。道理很简单,“车间”上楼,只是空间结构的改变,是物理变化,土地的产出最多比以前多几倍;而一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则可以互相作用,发生化学反应,单位面积上的产出可以以几何级数增长。

“其实,唐源电气的发展历程就是武侯区都市工业纵深推进的建设缩影。”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心城区,武侯区面临着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楼宇成为都市工业的载体成为武侯区工业调整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在工业用地上集约化修建的工业楼宇,让企业上楼办公或生产,而非像以前那样,一个企业圈一片地,建一个园区。

常年负责招商引资的武侯人这样形容,“引进项目的时候,大型生产线的工业我们基本都不看,因为看了也知道没有地方放。创新型、研发型等工业企业才是招商的重点对象,诸如唐源电气、世源频控、佳发安泰等一大批科技型、智能化企业在这里得到升级发展。

正是得益于一批“上楼”办公的科技型工业企业迅猛发展,2016年武侯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29.2亿元,工业经济总量处于五城区首位。

园中再建园 产业“分房”聚集

翻开武侯新城的产业地图可以看到,以西部智谷产业园为核心,一大批工业总部楼宇拔地而起,其中不乏联想、川大智胜、力方国际等知名企业。武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区在武侯新城已建成工业总部楼宇项目43个,入驻企业2000余家,成功培育慧谷、神州数码等税收过亿元楼宇。

“在西部智谷产业园的引领示范下,我区都市工业以总部楼宇聚集的方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该负责人介绍说,作为武侯区都市工业发展主要承载区,武侯新城初步形成了以联想、川大智胜、神州数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类企业群;以利君、费希尔久安、彩虹集团为主的机电一体化类企业群;以三勒浆药业、合信药业等为主的生物工程及生物制药类企业群;以东方凯特瑞、环能德美等为主的环保科技类企业群……然而,如何在这些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成为了一个瓶颈。为此,武侯区提出打造“园中园”模式进行探索,就好比建了楼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分房。

去年底,武侯区与深圳科陆新能在武侯新城合作打造的首个“园中园”——“新能源与智能微电网产业园”开园后,三条由深圳迁至成都的生产线已经开足马力生产,随着科陆电子系列生产线搬入和研发团队组建,围绕新能源技术研发、物联网技术研发、配电、售电及能源服务业务等工作与投资计划也渐次铺开,更是带动了其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布局新城,形成了产业聚集效益。“园中园”模式对分产业实现都市工业企业集中发展效果可见一斑。

值得期待的是,即将开园的“成都智能制造产业园”是这一模式的更新升级。据悉,智能制造产业园将引入第三方运营机构,围绕“智能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进行招商定位、产业导入、快速引进并打造专业化运营服务平台,加速企业发展。

“引进一个拉动一批”,除了“新能源”与“智能制造”两个“园中园”,武侯区还认真梳理产业和楼宇资源,有针对性地引进承接重点产业的产业链、配套链,未来将陆续在武侯新城打造“西部·成都传感谷创新产业园”、“大健康医疗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环保科技产业园”等,真正实现都市工业各产业的“分房”聚集发展。

产业上楼 服务也需要跟进

楼上办工业,“分房”聚产业,武侯区在探索都市工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不仅从空间布局进行了调整升级,同时对产业发展目标也进行了规划和布局:一是推进重点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快打造以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电子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能源产业及环保产业为重点的都市工业产业格局;二是全面升级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优化发展系统集成、智能制造、机器人等精密机械产业,以及制鞋、家具等轻工产业;三是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科技咨询、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及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为了实现上述产业目标,武侯区委、区政府在今年的1号文件中也给都市工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政策支持,例如新办工业企业按照实际经济贡献,前两年给予100%的产业扶持,后三年分别给予80%、60%、40%的产业扶持。

除了优惠的产业政策,完善的政务服务也是一大亮点。据了解,武侯区在实施“产业立区”战略中,推出了区级领导“包”企业的服务举措。

四川空间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地理信息大数据建设、运营、咨询服务的新型工业企业,去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纳税934万元,今年在筹备上市的过程中却受到融资等方面的困扰。得知企业的实际困难后,武侯区常务副区长和分管副区长共同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到企业面对面交流,共同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区领导联系企业,‘一对一’交流沟通,让我们对武侯区的产业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企业面临的上市、融资等问题,区领导和相关部门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为企业解除了困惑。

武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都市工业,有新模式、新政策,更重要的是真抓实干,有力执行,有效帮助企业步入发展新轨道。”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