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深度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军工产业大省四川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去年,四川军民融合产业主营收入达287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步入2017年,军民深度融合成为两会热议主题,各地纷纷出台规划及政策全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日前,四川省吹响2017年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集结号”,省国防工、电子科技大学、长虹控股公司联合成立国内首个“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将军民融合政策资源、科研优势资源直接与省军民融合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转化对接,开启政、产、研聚焦军民融合创新的协同合作新篇章。
以产业为中心 构建军民融合协同机制
“政府出面,为高校和企业当‘红娘’,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成立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并专门为某一家军民融合企业服务,这在过去并不多见。”分析人士指出。
据悉,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主要结合校企双方已有成果及资源,开展雷达系统及其关键技术、新体制雷达、新能源、新型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并通过各方的持续合作,将实验室打造成集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新产业孵化、技术信息交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综合性管理与服务平台,助力长虹军民融合发展。
据了解,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是长虹于2007年响应国家“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战略,结合自身需求,出资15亿元组建了全资子公司,具体负责长虹控股集团下军工业务的运作。目前,四川电子军工集团旗下包括零八一电子集团、国营780厂、国营756厂、国营796厂和国营799厂等独立军工产业单元,产业涵盖无线电光电整机、配套装备、电子元器件及电子材料等领域。
“在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体制机制的创新是关键。以国内首个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创新实验室为切入点,四川省希望通过以军民融合产业中的支柱企业为中心,以点带面,通过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区域军民的深度融合。”在行业观察家看来,这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机制创新,同时也为军民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据悉,根据四川省军民融合发展计划,四川省将培育四川电子军工集团、四川九州、成飞民机等50家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提升国有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军民融合企业。
打造军工主业 长虹军民融合渐入佳境
今年1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7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将进一步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可以说,军民融合发展正在成为提振中国经济活力,推动企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引擎。
“我们也正在考虑采用资本运作的手段探索军民融合的进一步拓展,引入更加市场化的手段吸引人才、聚集资源,推动长虹军民产业的真正融合。”长虹控股公司董事长赵勇在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企业发展来说,宏观利好政策只是外因,其最终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发展战略和内部运营机制。
近年来,长虹在军转民、民参军和军民两用技术发展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9月,长虹控股公司成立了振兴军工产业委员会与军民融合发展中心,对长虹军民融合进行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长虹军民融合各项工作,聚集全集团的资源支持军工的发展;2016年11月,长虹推动设立了绵阳市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并积极对接省军民融合发展基金,联合绵阳市探索设立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转化应用。
与此同时,长虹积极瞄准国防和民用市场需求,将军工技术优势和民品规模化生产优势相结合,开发出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以及军工集团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数据显示,长虹军工产业的整体销售规模从2007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6.96亿元,在10年时间内翻了5倍之多,呈现良好增长势头。
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深度推进, 对长虹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长虹作为家电同行中唯一一家具有军工背景企业,积极响应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在“十三五”产业规划中,将军工作为“三大核心产业”之一。
“军民深度融合是长虹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军民融合产业总体规模力争达到1500亿以上,其中军工产业力争达到100亿以上。”长虹控股公司副总经理、四川电子军工集团董事长陈炼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