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天府新区,北有德阳新城”—— 这是一个跳出行政区划的大都市圈概念,成德同城化在六个领域的加速对接,让每个德阳人对新的城市定位充满了期待。崛起一座成都市的北部新城,必然离不开两市产业的加速融合与发展。作为德阳市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德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成德产业协同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无需赘述。
按照成德同城化发展协议,在产业协同方面,两市将积极推动成都东北部相关产业园区与德阳市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制造业走廊。于是,瞄准成都经开区汽车整车制造产业,区位优势与产业基础齐备的德阳经开区,有了新的思考。
当仁不让
瞄准成都汽车产业
众所周知,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基地,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机械制造企业具有相当规模,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崛起……这一切,在德阳经开区的一隅便可窥见一斑。
2010年升级成为国家级经开区,不仅是国家工信部授予的全国首批“国家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挂牌园区,还是是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四川招商引资承接转移优秀园区和四川省重点培育的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德阳经开区可谓是德阳“重装之都”产业实力的最佳体现。
那么,已经拥有雄厚实力的德阳经开区如何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2013年,成德两市签订同城化发展协议,工业作为同城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备受两市各相关部门重视。目前,为全面构建成德产业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实质性推进成德同城化发展,成德两地政府已签署《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和《关于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议》。作为德阳市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德阳经开区无疑将肩负成德两市产业协同的重任。
“成德同城化提出后,我们立即做了专题研究,积极与成都产业进行互动。”德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我们提出,在产业方面要坚持与成都错位发展、融合发展,成都搞科研,德阳搞孵化;成都搞总部经济,德阳搞产业基地。”
成德同城化的提出给了德阳产业一个新的机遇。德阳经开区更是当仁不让,积极梳理园区企业,将其与成都优势产业进行匹配,最终瞄准成都经开区的汽车产业。2016年11月,德阳经开区主要领导带队,前往成都市经开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接。
“我们去成都经开区考察后了解到,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产值1600多亿,占了全区总产值65%,包括整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汽车后服务业基地全产业链在内涉及11家整车生产企业、300家配套企业,2016年已突破100万辆产量。”德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按照规划,成都经开区将打造成为“中国大车都”和成都副中心。
不仅如此,通过考察,德阳经开区还了解到一个重要信息。“目前成都经开区各厂商在成都本地采购40%零部件,60%在全国及国外采购。这就是我们的机会。”该负责人表示。
在交通区位上,德阳经开区经位于成德绵经济带,南距成都42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此外,经开区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不仅拥有中国二重、东方汽轮机、东方电机、东方锅炉等一批工业巨擘,更拥有维达纸业、信义玻璃、玉龙钢管等后起之秀。园区内,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客商先后在此投资兴业。经过不断发展,如今已形成电子与信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装备制造工业、服装生产加工等支柱产业……
“我们的产业有基础,有为成都汽车产业进行配套的能力。”该负责人告诉笔者,经过考察和论证,德阳经开区入驻的企业完全具有为成都整车制造配套的潜力。
谋定而动
共建中国大车都成德配套产业园
考察归来后,一场关于如何对接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的“头脑风暴”随即在德阳经开区内部展开。由德阳经开区下设的发改局为牵头单位,开始着手就德阳经开区对接成都经开区的工作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他部门全力配合。
其实,配套成都经开区的汽车产业,德阳有基础。
2016年3月,位于德阳经发区的四川金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年产5万辆新能源系列低速电动车生产线正式投产,这也是德阳首条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线。据悉,总投资1.5亿元的四川金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汽车产业园,集新能源电动专用车、物流车、低速电动汽车等研发、设计、制造、销售于一体。除年产五万辆低速电动汽车的生产线外,项目未来还将建成年产两万辆新能源电动物流汽车、年产五万辆其他电动车生产线。
“不仅是金迪汽车,我们园区还有很多企业可以为汽车产业做配套。”该负责人表示。确定了合作的可行性,很快,一份承接成都经开区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建议的方案摆在了德阳经开区主要领导的案头。方案不仅明确了德阳经开区与成都经开区进行合作具有可行的基础,还对合作具体事宜做出了建议,指出德阳将为成都经开区发展汽车产业做好协同服务。
方案已起草,对接马不停蹄。2016年12月16日,德阳经开区赶赴成都经开区进行再次考察对接,提出了德阳经开区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一周后,德阳经开区与成都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一同,召开了园区深度合作对接会。会上,双方就园区具体合作名称(中国大车都成德汽车零配件产业园)、合作模式、合作方式、采购互惠模式、合作机制等具体合作条款逐条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已初步形成《中国大车都成德配套产业园合作协议》。
按照协议,成德两地将秉承“互帮互助,合作共建;互信互通,合作发展;互融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共同围绕“中国大车都”建设,差异化承接汽车整车转移项目,配套发展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共同打造中国西部重要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此次协议的签订在产业协同、项目对接、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政策共用等方面均有合作。”该负责人表示。据悉,在“成德同城化合作发展备忘录”框架下,成德双方将结合《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300万辆汽车产能规划》,联合制定成德“汽车产业长廊”布局规划及成德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源共享方面,双方将建立政府采购互惠关系,德阳采购交通工具时将优先考虑产地为成都的产品;建立人力人才资源共享关系,在双方区域内互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开展人力资源互补培训和人才输出,探索共建多元化的职教培训中心;建立多边金融合作关系,促进金融资本与双方企业多边合作和民间资本双向投资,探索共建项目投资引导基金;建立学习交流机制,加强双方人才交流互派,定期组织相互参观考察和学习进修, 增强干部推进同城化的意识和综合素能。
届时,成都、德阳两地将打破行政管辖关系,把“中国大车都成德配套产业园”列入成德同城产业协同,共同打造成都东北制造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借鉴“飞地经济”、“园中园”或“共建园”等合作模式,联手推进开发建设。
成德同城
助推园区加快发展
与成都经开区达成共识,共建中国大车都成德配套产业园,只是德阳经开区在深入贯彻落实德阳市委、市政府把推进全面创新改革、成德同城化作为“一号工程”的战略部署中,做出成绩的冰山一角。
作为德阳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近年来,德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发挥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承接成都产业、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的辐射,抓好城市南大门建设,努力实现把经开区建设成为德阳经济建设主阵地、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对外开放的新窗口和城市建设的创新版“四大目标”,为加快建设千亿产业园区和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显示,2016年,德阳经开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亿元,超年初目标0.9亿元;引进到位资金130亿元,超额年初目标5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超年初目标0.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600万美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13.5%,超过德阳市平均增速,超年初12%的目标,实现经济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全部实现超预期。
2016的经济数据为德阳经开区的“十三五”开了好头,2017年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之年,和加快建设千亿产业新城的关键之年,德阳经开区将怎么做?
2月13日,德阳经开区召开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指出,2017年经开区将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部署,以“打造成都国际化大都市北部新城”为总揽,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23条意见为契机,以建设千亿产业新城、高端智造园区、城市建设未来版为总体定位,以争当“四个排头兵”为总体目标,以实施“1234”发展路径为工作指引,以构建“产、智、融、政”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为主攻方向,把产业作为核心动力,把城市作为价值引擎,狠抓“四个转型”(传统制造高端制造转型,一业独大向三产协调转型,工业驱动、土地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园区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高点站位、创新求进、攻坚克难、转型发展、二次创业,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努力做大总量、调优结构、稳中快进、提质增效,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环境生态宜居的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再造一个经开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经开区还将着力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推进工业经济稳中提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服务创新突破;着力提升品质价值,打造城市建设未来版;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提升开放合作水平;高效优质服务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力争2017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25亿元左右,一般预算收入7.6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0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全市平均增速,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左右。
成德同城,产业协同,德阳经开区将以成德同城为契机,进一步主动对接成都产业规划,不仅在汽车产业配套上,更将在城市规划建设、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为成德同城化的实现做出更多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