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伴计划”启动以来,四川省7市(州)、10县(区)、100村纳入试点,各项目办聚焦目标抓落实,把“童伴计划”定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举措上的重大创新,注重模式突破、注重服务基础、注重关爱实效,试点工作有序推开。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抓住国务院《意见》下发的有利契机,已争取省民政厅作为主办单位,与团省委共同实施“童伴计划”,更好地整合行政资源,加强工作指导。团省委下发《通知》,明确“市州督导、县级为主”的基本原则,对县上提出了“五个一”的具体工作要求。即团县委要“向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做一次专题汇报,向试点乡镇党委、政府领导和村两委做一次工作对接,拟定一份年度工作计划报备,召开一次童伴妈妈座谈会,召开一次民政、公安、教育、卫生以及镇、村共同参与的工作会”。同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设计制作了工作服、工作牌、徽章和宣传海报。目前,“童伴妈妈”工作考核方案、项目县工作考核方案,“童伴妈妈”服务细则、“童伴之家”安全管理制度,“童伴计划”信息报送机制等工作制度已分别下发,进一步推动“童伴计划”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建档立卡基本完成。“童伴妈妈”开展0-18岁儿童入户走访,为每名在村儿童填写《儿童及家庭基本信息表》、《儿童福利服务需求评估表》、《留守儿童情况表》,除极其个别流动儿童外有待核实,建档基本实现全覆盖。截止3月底,共完成33965名儿童的入户走访,建档立卡35000余份,分类识别了孤儿、病残、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精准扶贫户等特殊困难群体3000余例,全面掌握了儿童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及福利服务需求,为下一步留守儿童福利档案和“定制”服务打下牢固基础。
横向联动普遍建立。项目试点县都成立了“童伴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县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出任组长,团委、民政、公安、教育、卫计、司法、残联、妇联、项目乡镇及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成员单位,构建起了市州督导、县区为主、镇村实施、部门联动的协同机制。县级团委进一步增派了工作力量,乡镇党委政府列入重点工作,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直接参与,形成了上下一体工作格局。
立足本地积极创新。内江市资中县以”童伴计划”为核心,整合了共青团、文明办等多个部门的“想家爱心小屋”、“百万好书下乡村”等关爱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南充市营山县实施“1+4”计划,即为每名“童伴妈妈”配备4名专项志愿者(教师、医生、法律、社工),帮助开展工作。达州市通川区也打造了“童伴+专项志愿者”的平台。巴中市通过多部门联合发文,把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临时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残疾救助、关爱服务“链接整合”。南充市高坪区等地引入公益组织参与项目运作,面向社会宣传发动,开展善款募捐,对接多方资源,儿童关爱部门与社会联动帮扶特殊困难群体机制逐步运转。泸州市合江县、叙永县结合群团服务中心建设一体布局,拓展丰富功能。
精准服务初见成效。“童伴妈妈”发挥长期在村、熟悉情况的“本土”优势,针对特困、极端等案例因户施策、精准关爱、跟踪服务。巴中市通江县毛浴乡一名七岁儿童,因为母亲未婚生子后离家出走,无法上户口,在“童伴妈妈”协调帮助下,户籍问题得到了解决。南充市营山县黄渡镇,一家有三姐妹,母亲出走,父亲精神打击外出寻妻长期不归,三姐妹由爷爷奶奶代养,不能上户、上学、上农保,通过“童伴妈妈”的努力下,多方联系找到父亲并回到家中,协调乡镇党委对该户提供了房屋改造、低保救助、户籍学籍等“一揽子”综合帮扶。据不完全统计,至3月底,共协助解决210多名未上户儿童户籍,落实9名事实孤儿民政救助,对接政策资源帮扶病残儿童53户,帮助辍学失学儿童返校12例,针对心理亚健康状态儿童心理干预120例。
下一步,团省委将针对项目督导中发现和基层反映集中的问题,加强指导、精准发力,在提升“童伴妈妈”能力素质,解决一批重点关注儿童普遍性、极端性需求,建立党政、群团、社会联动机制,明确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流程等方面继续努力,推动“童伴计划”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