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切换
新闻
大竹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经济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
2013
04/06
11:58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川府发[2009]37 号)精神,结合大竹实际,现就加快融入重庆步伐,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经济文化强县,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积极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扩大内需和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围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和省政府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开明开放、奋发向上、苦干实干、富民强县”的发展思路,围绕综合交通、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技术人才合作、招商引资等工作重点,加快融入重庆发展,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经济文化强县。

(二)发展目标。以服务都市、承接转移、形成基地、借力发展为主要任务,全方位加强毗邻地区的通道连接,积极对接产业,发挥配套作用,建设川渝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形成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到 2015年,力争建成重庆机电产业配套、建材供应、特色农产品供应、休闲旅游“四大基地”,基本实现“四大目标”。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工业强县”。全县重点培育和壮大能源、机电、建材、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 2015 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 130 户,实现总产值 396亿元,年均增速 20%;实现工业增加值 129 亿元,年均增速 20%;力争培育上市公司 1 户,年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的企业 3 户,超 5亿元的企业 10 户。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 8 平方公里,实现产值100 亿元以上,把工业园区建成川渝合作示范园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现代农业示范县”。全县重点培育苎麻、粮油、畜禽、蔬果、竹林、蚕桑六大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发展上新台阶。到2015 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0 亿元,年均增速达4%;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2:1。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一流中等城市”。按照 30 平方公里、3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拓展城市空间,改造旧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到 2015 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人口达到 25万人,城镇化率达 35%,城市绿化率达 32%。建成“环渝腹地经济区块经济文化强县”。到 2015 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20 亿元,年均增速 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3.3 亿元,年均增速 2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33290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907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8093 元;城乡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到 10%;文体设施、文体事业综合实力处于环渝腹地区块领先水平,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显著提高,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5%。

二、工作重点

(一)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全方位加强与重庆毗邻地区的通道连接,形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网络,推进“通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配合做好“南大梁”高速公路建设,改造境内国道 210、318 线,抓好开大、蒲屏、石垫、张垫 4 条入渝通道建设,加快与梁平、垫江相邻乡镇的乡道、村道的断头路、联网路的建设,积极配合市上做好重庆与达州的城际列车项目的前期工作。

(二)加强产业配套与协作。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重庆打造都市农业,全县重点发展苎麻、粮油、畜禽、蔬果、竹林、蚕桑六大特色农业,建成为重庆提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基地。二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以川渝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搭建好招商引资平台,主动承接重庆等地区产业扩散和转移,积极培育壮大以煤炭、电力、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的能源产业,以汽车零配件、电工电器、矿山机械、仪器仪表为重点的机电产业,以水泥、水泥制品、新型建材为重点的建材产业,以苎麻、粮油、畜禽、蔬果、竹林、蚕桑加工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承接重庆都市圈辐射的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发展商贸服务业;以温泉开发为重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服务重庆、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提高城市规划水平。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城市总体策划、城市风貌规划和城市风貌整治规划,形成“竹经麻纬”城市风貌构架。二是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北城新区、东湖新城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拓展城市空间;分步实施旧城改造,搞好护城河治理,加快城区国道外迁步伐,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交通、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进一步优化城市生产布局,结合城市功能定位,推进产业向城市功能区聚集发展,抓好城市商贸、物流、信息、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引导优势产业向工业园区聚集发展,把城市建成产业集群地、人口集聚地和商贸集散地。

(四)加强技术人才合作。加强与重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的合作,鼓励企业承接和转化重庆的科研成果,提升本土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加大人才合作力度,与重庆院校及科研机构就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及智力项目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加大劳务开发合作力度,加强两地劳务部门和中介机构的联系,拓展劳务市场。积极开展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双向交流活动。加大金融合

作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异地业务。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完善招商项目库。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注重“十二五”规划与重庆产业的对接,加快完善三次产业规划,做好项目的定位、编制、包装和前期工作,进一步充实招商项目库。二是加强对外宣传。完善招商网建设,借助重庆主流媒体,以大竹基本情况、发展成就、优势资源、特色产业和工业园区等为宣传重点,提高大竹在渝知名度和对大竹的认知度。定期举行乡友会、知青会,支持建立机电、建材、纺织等行业商会,加

强与重庆商会、企业界交流合作。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加快工业集中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区多园”加快发展,夯实承接平台。注重政府招商和民间招商相结合,突出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重庆企业的招商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大竹县加快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与省委、省政府,重庆市委、市政府及重庆所辖区县就竹渝合作的相关事宜,制定加快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建立领导干部走访和部门对接机制,加强沟通和交流。充实驻渝联络处力量,切实做到“机构健全、人员精干、经费保障、效果凸显”。

(二)落实优惠政策。用好用活扩权强县和川渝经济合作试点县政策资源,进一步落实《工业强县十二条措施》和《工业强县十二条措施和承接产业转移事项限时办结制度》,落实非禁即入、基础设施建设补贴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土地等市场体系,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三)强化监督考核。各乡镇、县级各部门要把加快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基础和部门职能,细化和分解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之中,建立健全督查、考核、评价和问责机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县政府督查室要加强督查,确保融入重庆工作取得实效。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