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成都东湖公园,有不少夜跑者,家住附近的市民侯孝海便是其中之一。已快50岁的他,每晚7点准时出现在东湖湖边,“在自然环境比较好的地方,跑起来比较舒服。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夜跑队伍中来了。”
休息之余,候孝海凝望着眼前的湖光景色,感触颇深。“成都有个词叫‘巴适’(安逸),我觉得现在在成都生活就很巴适。有很多免费公园,这对市民来说,绝对是好事!”
再往南一点,住在成都市双流县的梁女士,每晚带着孩子在中心公园散步,已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习惯。
侯孝海湖边夜跑的“巴适”、梁女士公园散步的“习惯”,只是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就的一个缩影。四川扼守长江、黄河上游,地理位置特殊。守好一方碧水蓝天,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四川可持续发展,牵系9000余万川人以及兄弟省市群众福祉,维系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
重任在肩,时不我待。四川省委响亮作答:围绕建设美丽四川的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一场碧水蓝天保卫战在四川大地打响。
生态规划:高位谋划,高点着力
今年3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开放日,省委书记王东明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四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既要金山银山也有绿水青山,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绿水。
早在2014年2月,四川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就突出强调,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力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全会还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完善生态环境源头保护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科学划定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资源利用红线,建立耕地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取消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制度面前体现着四川省委对生态建设的高位谋划。四川省社科院学术顾问、研究员杜受祜认为,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定位在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体现了问题意识,抓住了四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牛鼻子”。
川内经济发达的成(都)德(阳)绵(阳)地区,聚集了全省六成以上的人口。而成都一城所承载的人口、雾霾天气等压力,致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格外凸显。
环境倒逼机制推动着成都经济的转型升级。根据规划,成都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模式: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体制机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成都锦江区,作为全国中西部首个通过国家级生态区验收的大城市主城区,率先在成都建成集生态保护、都市农业、自然景观、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白鹭湾湿地;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模式已进行4年,目前不少居民参与其中;制定实施的“生态建设行动计划”,注重城市景观整体设计,着力体现城市特色和品位。
作为成都的卫星城,温江区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自主,采取政府与企业合作、企业与企业合作、政府与公民合作的方式,以生态自觉引领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常态。
除了成都市,德阳市的探索步伐也是稳健而坚定:从全省率先试点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到建立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制度;从建立实施重点流域水质超标扣罚制度到建立跨区域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合作机制……
在四川,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全面推进。
生态变革:走绿色发展新路
2014年3月29日,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读书班开班课上作出分析判断,发展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主动转方式调结构、走转型发展之路,“不能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即使牺牲一定速度也要下决心转方式调结构”。
淘汰落后产能,节约资源能源。2014年4月,《2014年全省工业节能减排推进意见》发布,明确制定大气净化产业发展路线图,全省2014年—2015年单位GDP能耗年均降2%。一年来,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全省积极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
实现有序“退”的同时,念好“进”字诀。四川省委、省政府从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筛选确定页岩气、节能环保装备、信息安全、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尖子”着力培育。“优中选优”,促进产业迈向高端。
雅安作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如何充分利用好生态品牌?四川省副省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有着这样的雄心壮志: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继续守住雅安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
依托幸福美丽新村、特色风情小镇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乡村度假旅游,雅安生态优势正在释放“红利”,真正实现“旅游富民”:竞相争艳的梨花、桃花、大樱桃花,让汉源县的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在春茶飘香的名山区,茶商们把优质的蒙顶山茶运送到全国各地,蒙顶山茶品牌正在提升;昔日的震中芦山县,10平方公里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已然成形……
“既要做大做强产业让群众增收、同步奔康,还要留住清风雅雨,蓝天白云,回应挑战的路漫长艰辛!”这是叶壮描述的奋斗愿景。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是阿坝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换挡转型升级的重大实践课题。
“生态是阿坝州的立州之本和发展生命线。培育生态产业,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关键所在。”阿坝州州委书记刘作明在阿坝州十届五次全会上表示,阿坝将着力从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加快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建设清洁能源生产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繁荣五个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
四川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淘汰落后产能,节约资源能源,更在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这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是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变革。
生态后盾:铁腕执法 挥舞执法利器
今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对工作不到位、工作不力的也要问责,渎职失职的要依法追究,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四川,需要经济手段,更需要法治护航。2014年上半年,四川共查处360起涉及影响饮用水源水质、非法排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私设暗管偷排有毒物质等方面的环境违法案件,先后责令6家企业停产停业、1家企业重新安装污染治理设施,出示5张“黄牌”,开出341张罚单。
挥舞执法利器,向雾霾宣战,四川开始“逗硬”。今年,《四川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激励暂行办法》开始施行。一季度,未完成空气质量考核的11个市州分别被罚25万。成都、攀枝花等10个完成目标的市州中,除广元、乐山外,其余8城还因空气质量同比改善而得到相应奖励,最高33万余元,总奖金275万元,兑现了第一季度“奖惩”。
四川各地相继亮出法治后盾。
2013年6月,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政目标考核,规定地方不再单纯以GDP增速“论英雄”,给干部的施政行为戴上环境“金箍”,从制度层面保证考核“指挥棒”真正“绿”起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离任考核,就是为了保证生态工作的连续性。”绵阳市环保局局长李作虎称,绵阳出台新的离任审计标准,意味着不管官员在任时GDP增加了多少、项目引进了多少,离任时如果生态环境账不合格,都将被问责。
今年4月,达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达州市环保世纪行活动。达州市环保局对2015年一季度监督性监测超标企业进行了立案查处。在此次环境执法中,达州市环保局充分运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限产停产、行政拘留”等手段,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扭转“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痼疾,严守生态红线。
今年5月,巴中市出台的《巴中市生态环保领域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建立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考核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构建科学有效的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将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用以及县域经济的考核体系,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纳入市政府对县(区)政府和市级有关部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高位谋划,高点着力,通过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大环境违法执法力度……种种举措只是四川各地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缩影。四川各市州通过严格执行新《环保法》,让环境违法无处容身,同时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市州重点工作之一,积极出台地方环境规章制度,高举法律这根“指挥棒”,将生态保护落到实处。
“城景相融、田园相连、山水相依”,这是亘古以来蜀人始终追求的生态品质。四川,生态文明建设的攻坚战役已经全面打响,一幅绿色生态之省与千年古蜀文明珠璧交辉的动人画卷正在徐徐展开。